婁 益
(江蘇省如東縣新店鎮初級中學,江蘇如東 226432)
葉圣陶先生說:“字字未宜忽,語語恰其種。”這句話指導我們在文本細讀時,要抓住語言要素,潛心涵泳,扣住富有表現力的詞句,反復品味,明文本之意,解文本之情,辨文本之真,引領學生更有味地表達。
以筆者執教《柳葉兒》時,對語言文字品讀處理的一個片段為例。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本文的題目,比較“柳葉兒”和“柳葉”有什么不一樣?
生:題目“柳葉兒”中多了一個“兒”字,語言更活潑、更親切,情感更濃,流露出對柳葉兒的喜愛之情。
師:這就是一字的情感。下面請同學朗讀課文,劃出文中流露出作者對柳葉兒感情的句子,并說說作者的感情。
生1:“柳葉救過我的命。”從這一句我讀出了作者對柳葉的感激之情。
生2:我從“多虧了那些樹葉,吃了一茬,又長出了一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著這些樹葉活下來的!”也讀出了作者對柳葉的感激之情。
師:將這一句中的“!”改為“。”,再讀一讀,感情一樣嗎?
生:感嘆號感情更強烈,更好地抒發了作者對柳葉的感激之情,用句號感情較平淡。
師:這又是一個標點符號的感情,在品味語言文字時,我們也不能忽略了這些。
師:那么,作者回憶了與柳葉兒相關的哪幾件事,在瀏覽課文的基礎上,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生1:摘柳葉兒和吃柳葉兒。
生2:我認為應將“摘柳葉兒”改為“搶柳葉兒”更好。
師:說說看,你為什么這樣修改?
生2:文章在第七段中說“柳葉兒是要搶的。低處的,幾天就被大人們搶光了”。所以,我覺得用“搶”更合適,更能看出他們當時饑餓的程度。
生3:在第九段也提到“近處的搶完了,就往遠處搶”。
師:是呀,因為饑餓,他們不得不用“搶”的方式獲得柳葉兒,維持生命。
師:我們平時肚子也會餓,課文中的餓跟我們餓的感覺一樣嗎?下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第四段,比較一下原文和改句,哪個更好?組內交流一下,談談你們的看法。
(白板展示 )
原句:那一年,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樹皮吃光了,大家又搶柳葉兒……那一年,我八歲。
改句:那一年,家里的米面吃光了,前一年的饅頭干吃光了,園子里的蔬菜吃光了,大家又摘柳葉兒……那一年,我八歲。
在小組交流時間,組員在組長的組織下有計劃地進行交流,認真完善答案,學生展示環節精彩連連。
生1:原句更好,原句中說“地里的野菜、前一年的干地瓜秧、榆樹皮吃光了”,可見當時是何等饑餓,為了填飽肚子,只要能吃的都拿去吃了。
生2:我認為原句表達的饑餓程度更深,在這種情況下,下文寫“搶柳葉兒”就顯得合情合理,用“摘”顯得太悠閑,與語境不吻合,從這一點上,我們更能體會出作者對柳葉兒的感激之情,這時的柳葉拯救的可是大家的生命。
師:是啊!我們餓了,也會吃,但在當時,他們饑餓,不吃,意味著死亡;吃,就是維持著生命。現在,我們餓,吃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至此,也許我們更能體會到作者對柳葉兒的感激之情了,也更能體會到作者為何用“搶”而不用“摘”了。
師:我們再來讀一讀第二段文字,你們理解了那份“苦中略帶澀的滋味兒”了嗎?請細讀“搶柳葉兒”“吃柳葉兒”相關文字,劃出讓你感受最深的語句,說說你讀到了什么?
審視課堂,筆者將品讀語言文字作為促進學生智力發展、情感發展的教育手段,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大膽說出自己的不同感受,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也營造了語文課堂的生機與活力,更重要的是,學生能真正融入文本,帶著感情去讀,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作者的情感,讓表達的味道更濃了。回顧課堂,如何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展現課堂“靈動而有味的表達”,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筆者認為可從三個方面入手。
《柳葉兒》是一篇敘事散文,描寫了在那嚴重饑荒的歲月,作者上樹爬高搶柳葉兒、吃柳葉兒的樂趣,抒發了作者對柳葉兒的特殊感情。這類以敘事為主的散文,作者常常通過敘寫一件事來表達主觀感受,寄托情思。所以,情和理是散文的核心。品讀散文的關鍵,就是體會作者個人的性情和獨特感悟。基于這一點,筆者將課堂重點放在通過品讀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感情上,這也是散文閱讀的關鍵。
對于《柳葉兒》一文中所蘊含的感激之情,在物質和精神生活都很豐裕的今天,學生是很難體會的,也很難理解作者多年之后品嘗柳葉兒時苦中略帶些澀的滋味兒。基于這一點,怎樣讓學生能走進文本,跟作者的情感相通,成為課堂的著眼點。這就需要教師借助品讀語言文字,品讀出作者的感情,讓學生去發現作品中的“妙處”,融進文本,讀懂感情。于是,課堂上,筆者通過對照比較,辨析語言,將第四段原句和改句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讀懂饑餓,讀懂感情;通過咬文嚼字,推敲詞語,對“摘”和“搶”“兒”字仔細推敲,反復品讀,體悟感情;通過特殊標點符號的運用,將“。”和“!”互換,從細節入手解讀感情。帶領學生在語言文字中反復品讀,并將今天的“餓”與當時的“餓”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感受生活,走進文本,更真切地感知情感。這樣,文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與我們的生活毫無關聯的文字,而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在表達時就有了支撐點,表達也具有生活味,課堂自然也成為生活的課堂。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學生無法體會文中“做這樣的飯,全家便只允許我一個人放開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圓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層肚皮兒幾乎撐得透明。”這一語句所蘊含的愛,苦難中有愛,這樣的愛是多么難能可貴!基于這一點,借助文本,在品讀文字過程中反思我們的生活,反思自己的行為,進而喚起學生心底對親情的回歸,當“珍惜”“感恩”“回報”這類詞語從我們口里說出來時,我們的表達就是有人情味的表達,我們的課堂、我們的生活也自然更有人情味了。
在渴望語文味兒的今天,為了讓學生凝神靜聽,大膽表達,表達更有味兒,教師語文課上要關注文本,以學定教,在品讀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把文本裝進心里,和文本融為一體,以實現教師、學生、文本、生活之間真正的心靈相約,形成碰撞、交流、融合的課堂風景,這樣的風景是實在的,又是靈動的;是常態的,又是創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