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琰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馬集初級中學,江蘇南京 211500)
語言學習是一個不斷出現錯誤、認識錯誤、處理錯誤、反思錯誤進而不斷提高語言能力的過程[1]。教師應利用這一過程,幫助、引導學生調整學習方法,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1)犯錯誤是正常的。“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英語學習也是如此。英語學習需要通過學生有意識和無意識地犯錯,才會在發現錯誤并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前行。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犯錯誤,暴露出學習中的短板,透過現象認清錯誤本質,繼而做到對癥下藥,避免再次犯錯。(2)“鼓勵”學生犯錯誤。學生犯錯誤后,教師不能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大聲呵斥甚至責罰學生,更不能對學生實施冷暴力,而是要保持平和心態,和學生一起分析錯誤背后的原因,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3)學會有效利用錯誤。錯誤是一種資源,而資源是一把雙刃劍,如何對待錯誤是關鍵。為什么會犯錯、犯的是什么錯、這個錯是誰造成的等一系列問題都是教學的有效資源,教師要學會理性分析并加以利用,使之成為教學實效的增長點。
失誤與錯誤是一對孿生兄弟,雖一字之差,實則有云泥之別。失誤是偶然的,沒有反復性和規律性,是由學生沒有正確地使用已知的語言系統而造成的,它是可以改正的;而錯誤具有反復性和規律性,是由學生沒有真正掌握教師傳授的科學知識造成的,糾正錯誤比改正失誤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對于失誤與錯誤,教師不可一樣看待,既要客觀地看到兩者的共性,更要理性區別對待兩者的個性。
錯誤既然出現了,就不能聽之任之,否則小錯誤越積越多,大錯誤自然會接踵而至。教師可以和學生心平氣和地進行有效對話,共同分析原因。學生可以在再次學習的基礎上對所犯的錯誤“回頭看”,如果能自己解決更好;若不能解決,可以向其他學生請教,這樣可以讓學習能力強和基礎好的學生“吃得好”,也可以使水平低和底子薄的學生“吃得飽”;如果學生之間互助也無法解決問題,教師就要適時地介入,充當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和引導者。
1.硬件準備
(1)“本子先行”。將一本厚度適中的軟面抄本從中間一分為二,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每頁都按順序標上頁碼1、2、3、4……中間用書簽隔開。前半部分記錄錯題的原題并編好序號,后半部分在相應的頁碼位置寫上錯題的原因、思路、答案、所考查的知識內容等。(2)及時整理。錯題集準備好之后,教師應要求學生及時將平時做錯的題目分門別類地進行分析總結,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選題要有針對性,尤其是常犯的錯題更要置于醒目處,并做上重點標記。(3)錯題改編。每道試題都是由教師編寫的。作為學生,要學會揣測教師的出題思路,這是彌補知識漏洞的最佳方法。(4)從一而終。教師應要求學生經常翻閱錯題集,回顧反思自己的錯誤,并且要堅持使用一本錯題集,不能頻繁更換。唯有如此,錯題集才會成為“聚寶盆”。
2.軟件準備
(1)學會反思。低效的“勤奮”并不能掩飾犯錯的現實,更不能使錯誤消失。反思是解決問題的加速器,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樣的錯誤有時是不同的思維的外顯,不同的錯誤有時是同一種思維定勢在作祟,用一桿尺子量到底是可笑的,也是錯誤的。(2)取長補短。錯誤是一面鏡子,有時照見了自己,看不到別人。學生之間可以就錯誤進行研討、交流甚至辯論。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正確交流,避免出現互相嘲笑,甚至刻意隱瞞正確學習方法的問題。學生之間應該懷著解決問題的初衷,敞開心扉,坦誠交流,互相幫助,共同提高。(3)“錯”中前行。不能被錯誤嚇倒,更不能在錯誤面前無所作為。要學會利用錯誤,不要在同樣的錯誤面前栽倒兩次。利用錯誤進行知識的歸納與反思,從而更好地提升自己。
教師是“糾錯”而不是“抓錯”,不能抓住學生的錯誤不放,要用心呵護學生的自尊心。
1.區別對待
(1)提前防范。對于讀音、拼寫等基礎問題,教師應從規范開始,循序漸進;對于詞義的記憶,可以采取有效的記憶方法,如聯想記憶法,如英語單詞cock是個多義詞,既有“公雞”的意思,又有“水龍頭”的意思,可以將兩個詞義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公雞的脖子正和水龍頭的拐彎處相似”,這樣既能讓學生牢固記憶詞義,又能省時省力;對于閱讀理解,要在讀懂原文的前提下再去做題,注意聯系全文,不能只顧速度而忽視了質量。(2)注重時效。糾錯時沒有“時效”就會失去“實效”,一旦錯誤發生而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學生就容易形成思維定勢。思維一旦形成定勢,就很難再進行糾正。及時地糾錯,才能保障學生學習的正確性與時效性。(3)自我修復。“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有些錯誤乍一看是錯誤,實際上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缺少學習氛圍和語言環境的熏陶。隨著學生學習的深入,這些所謂的錯誤在外在語言環境的熏陶下就會自然消解。
2.善打組合拳
教師在糾正學生錯誤時,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既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糾錯,也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糾錯。
(1)自我糾錯。當學生能夠自我糾錯時,教師不宜過多干預,否則不僅不利于學生的自我成長,而且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學生有自我糾錯的意識和能力時,教師要學會放手。(2)合作糾錯。合作學習是新課改提倡的學習方式之一,當學生的自我糾錯不能解決問題時,就要發揮合作糾錯的優勢了。合作糾錯包括同座糾錯、小組糾錯、共同糾錯三種形式。同座糾錯。同桌是學生中彼此距離最近的學習伙伴,在學生無法自我糾錯時,要優先選擇與同座位的學生進行合作交流。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糾錯的效率,而且可以維系學生之間的友誼。小組糾錯。學習小組的建立可以發揮團隊作戰的優勢,集思廣益,必然能產生“1+1>2”的效果,不僅可以提高學生思維的活躍度,而且可以形成互相幫助的學風。共同糾錯。當學生自己解決不了錯誤時,教師要及時地“攙一下、扶一點、送一程”,要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師生共同糾錯,可以有效地實現教學相長、共同提升。
對教師來說,學生的錯誤可以向教師反饋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學質量。而學生所犯的錯誤是動態的,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調整也應是動態的,以保持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同一頻道上,這樣才能產生教與學之間的“共振”。
總之,教師在幫助學生進行糾錯的過程中,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只要教師是個有心人,任是錯誤亦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