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晶
(江蘇省徐州市擷秀初級中學,江蘇徐州 221000)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需要教師進一步改進和提升,引入互動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釋放初中生們的探究主動性,為學生提供更為獨立自主的學習機會,讓學生養成針對問題和所學知識進一步思考與探討的習慣,嘗試著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提升思想道德水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在本文中,筆者將從四個方面簡單介紹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開展互動教學。
在每節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都存在重難點知識,教師需要突破重難點,讓學生學會理解與應用[1]。因此,教師在備課階段就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嘗試著圍繞課堂重難點知識進行問題設計,然后在課堂教學中用提問的方式向學生布置任務,要求學生自發地開展問題探究。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確保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并不是一味地作為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而是能夠具備一定的獨立自主性。在完成教師所提出問題的探究以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探究成果進行交流、探討。學生們在交流探討中,產生思維碰撞,改變初中生們對于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的認識。
比如,教師在為學生們講解“法律在我們身邊”這一節內容時,就可以將前一段時間討論度比較高的“女士地鐵打人”事件拿出來和學生們進行討論互動,鼓勵學生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談一談自己對于該事件的看法。有的學生會認為在地鐵上進行推銷的兩位女士已經影響了公共場所的秩序,對于人們的正常生活產生干擾,雖然被粗魯地推出了地鐵,但也是因為自己的行為不當導致的。而有的學生則會認為,之所以事件中的男子會十分粗魯地使用危險動作將兩位推銷女士推出地鐵,也是與近些年來推銷人員越來越類似“強買強賣”的推銷方式有關,男子不堪其擾,在地鐵上采取了這種簡單而粗暴的處理方式。有的學生還會譴責該男子,指出這種行為盡管沒有觸犯法律,但是自身思想道德也存在很嚴重的問題。教師在討論結束以后將學生們的觀點進行整合,統一進行總結講評,從而大大提升學生法律意識,有效增強其維權意識。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很多時候采用的都是單向知識灌輸的教學方法,與初中生們的互動也僅限于提問和尋求學生回應等方面,這樣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個性需求,初中生感受不到教師在情感上對于自己的期盼和贊賞,也就不愿意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投入很多的精力。所以,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不僅要提升自身教學能力,還要將文化理念運用到道德與法治課堂當中。情感滲透對于教學來說十分重要,如果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融入情感,合理調控自己的情緒,就能夠比較輕松地引發學生情感共鳴,讓初中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產生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教師情感的帶動下,學生們往往會處于更為放松的狀態,以比較輕松而愉悅的精神狀態開展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
教師應當多走進學生生活,充分了解他們的性格特點以及興趣愛好,然后經過篩選,用更具備感染力的方式開展道德與法治知識講解。比如,很多學生們在初中階段已經能夠感受到學習壓力所帶來的煩惱。所以,教師可以設計一次辯論會,以“學習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的辯論主題開展互動辯論,學生們面對這樣一個十分貼近自己生活和情緒的辯論活動,往往有著更高的參與積極性,希望能夠通過這次辯論與其他學生交流學習當中遇到的煩惱或者是學習的樂趣。另外,互動辯論教學模式不僅能讓學生們燃起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還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狀態,對于學生們呼聲比較高的學習困難著手進行改進,盡量為初中生提供更為科學合理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環境,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煩惱,打造快樂課堂,釋放情感。
初中生們對于社會和生活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很多時候都無法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相結合進行理解消化,這樣也就意味著學生們所牢記的道德與法治知識不過是枯燥的理論知識,沒有很強的實際意義。任何理論知識都離不開生活實際的驗證,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師們在進行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學時也要積極尋求生活實際中常見的案例作為互動教學引入素材,為初中生們提供更貼合其認知與生活經驗的生動案例,幫助他們更好地消化和理解知識。
比如,教師在為學生們講解“美好的青春”這一節知識時,可以借助互聯網資源為學生播放《小小少年》這首歌曲,該歌曲曲風快樂舒緩,學生們在欣賞歌曲的時候很容易感同身受,體會到少年朝氣蓬勃的特點。而且歌曲的歌詞與本節課所要講解的內容十分契合,教師在學生欣賞歌曲時,可以為孩子們搭建相關情境,要求學生們隨著歌曲節拍想象青春之美以及成長的煩惱。在這樣的互動教學中,學生們對于“小小少年為何會存在煩惱?”“隨著少年年齡的增長,少年的煩惱會增多還是減少?”等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在道德與法治互動課堂上,學生不僅能牢記所學習的道德法治知識,而且能夠嘗試著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中所遇到的問題,提升綜合素養。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還可以嘗試著引入模擬情境互動教學模式,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多與其他學生或教師互動交流的機會。因為道德與法治相關的案例往往都有著很強的內在邏輯關系,只依靠教師對案件內部關系的講解,學生比較難以理解,而學生們對于模擬情境學習法的接受度更高,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引入模擬法庭互動教學模式能夠大大提升課堂新鮮度。讓學生們在其中扮演案例中的角色或者是法庭上的審判人員,在情境當中對案例進行討論與評判,從而化抽象理論為實際場景中解決問題的手段,提升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運用能力,構造更具儀式感的課堂環境,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識,增強孩子們利用法律知識維護自己正當權利的意識,而且還能夠提升學生交流溝通能力,增強綜合素質。
比如,教師在為學生們介紹“依法進行自我保護”部分內容時,就可以模擬與“侵犯未成年人權利”相關的情景,選擇學生分別在情景中扮演檢察官、審判長、律師、原告和被告等角色,將案例審理過程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們從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出發開展辯論互動。學生們“各司其職”,站在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角度上找尋對自己有利的論調和證據,在法庭判例這個情境當中,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強化邏輯能力與辯論能力。
總而言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注意對于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合理利用,針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融入更具生活化氣息的案例,用創設模擬情境和辯論活動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初中生們學會將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案例相結合,能夠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謀求正當權益,并且幫助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科素養和綜合素質,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做一名適應社會發展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