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裕華
(江蘇省海門市海門港新區實驗學校,江蘇海門 226156)
感悟式教學指的是在指導學生學習時引導學生有所感觸,促使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內蘊有所感悟。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果能鼓勵學生通過文字了解作者如何通過人、事情、景物表達自己的感悟,則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筆者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意蘊感悟、語言感悟、聯想感悟和情感感悟,促使學生在感悟中感受文章的真諦,進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意蘊感悟指的是鼓勵學生整體閱讀文章的內容,并在聯系全文的基礎上深刻體會作品的內在意蘊,嘗試對作品的主旨有所了解[1]。不少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會針對個別詞句進行理解,然而,這樣的理解脫離了全文,是割裂式的理解,無法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如果學生能在聯系全文的基礎上進行感悟,則能產生更為深入的感想,從而避免閱讀出現偏差。
《散步》是一篇耐人尋味的文章,要使學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則需要讓學生整體閱讀文章。如有學生在讀到“我”背起母親,妻子背起兒子時,就簡單地認為這篇文章主要講述的是親情,表現的是“我”和妻子對母親的孝順。但是如果學生能在整體閱讀課文后再加以理解,就會對文章有更加深刻的認識。筆者引導學生思考:“‘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冬天’,在這里作者為何要用‘熬’呢?”又如:“如果孝敬母親是主題,那么為何又要詳細寫孫子的事情呢?為什么寫了母親妥協孫子選擇的事情呢?”又如:“作者最后為何要寫自己和妻子背上的是整個世界呢?”如果能整合這些問題進行整體感悟,學生則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這篇文章主要寫的是對于生命的感悟,不管是幼小的孩子,還是年老的母親,又或者是健康的“我”和妻子,組合在一起,相互扶持,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美的世界。
不少學生在閱讀時就事論事,在脫離全文的基礎上分析某些詞句,這樣很難把握全文的主旨。筆者指導學生采用意蘊感悟的方式,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言外之意,透過文字的表面,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么,進而提高閱讀的有效性。
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有不少精彩的作品,這些作品語言優美,意境悠遠。筆者在指導學生閱讀此類作品時,常常鼓勵學生結合特定的語境加以理解,嘗試用多種方法進行品悟,感受文章的情感和思想。筆者提醒學生注意,在閱讀時要抱著詞不離句的態度,在特定的語境下進行感悟,這樣才能感悟作品的意境,產生美的感受。
《社戲》是魯迅先生的名作,這篇文章的詞句樸實無華,但是卻能讓人感受到樸素的鄉情,有質樸而親切的感覺。筆者在指導學生閱讀這篇文章時,嘗試鼓勵學生結合文章的語境進行閱讀,品味其中的語言文字。學生發現,這篇文章中的不少詞句都耐人尋味。如“來往地摸了一回”,這里的“摸”看似十分普通,但是如果仔細思考,就會發現作者的用詞十分準確,由于當時已經是深夜,所以周圍的環境必然十分昏暗,而孩子們偷豆,自然也會凝神閉息,所以自然要彎腰低頭小心去“摸”。這樣一番感悟后,學生就會理解作者為何要用“摸”字。此外,筆者還鼓勵學生嘗試探究作品中的其他詞匯,如讓學生說說作者在描寫偷豆的場景時,是否懷著貶義的情感。學生結合特定的語境可以發現,作者這里并無貶義,而是寫出了淳樸的鄉情。這樣學生就結合文章的語境理解了作品語言的特殊韻味。
聯想感悟指的是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展開豐富的聯想,嘗試對作品進行續寫、補寫等活動,這樣學生就能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容,對文章的人物、情節等都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2]。除了續寫和補寫以外,筆者還經常鼓勵學生參與其他有趣的創寫活動,如讓學生將自己代入作品中,用第一人稱改寫作品,又或者讓學生以文章中其他的人物作為主角,說說在該人物眼中主角是什么形象。這樣也能提升學生的想象力。
《孔乙己》一文展現了孔乙己的形象,筆者在指導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時,鼓勵學生在聯想的基礎上進行感悟。例如,文章的結尾十分耐人尋味,筆者鼓勵學生探究孔乙己是否真的死了,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展開續寫活動。有的學生認為孔乙己已經死了,在續寫中則嘗試寫人們在孔乙己死后又找到了其他落魄的文人,并接著恥笑這些文人。也有的學生認為孔乙己其實還沒有死,寫了孔乙己落魄成為乞丐后發生的事情。除此以外,筆者還鼓勵學生嘗試關注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從這些人物的角度入手創作,寫寫這些人眼中的孔乙己。如有的學生將自己想象成穿短衣的人,與孔乙己一樣貧窮,但是卻看不起孔乙己,并探究這是什么原因。在這樣的想象中,學生進行角色轉換,更好地感悟了作品的主題。
在指導學生進行聯想的過程中,筆者還經常鼓勵學生把握住文章的結尾,不少作品的結尾都意味深長,所以可以讓學生嘗試續寫,寫出更有新意的結尾。這樣的練習不僅能讓學生在感悟中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更能讓學生的寫作水平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在閱讀文章時,不少學生都會被作品中深厚的情感所感動。筆者利用學生對情感的感悟,鼓勵學生積極聯系現實生活,說說在現實生活中是否也會有類似的情感。此后則鼓勵學生展開仿寫的活動,學生不僅要模仿課文的結構,更要嘗試像課文一樣,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到作品中,寫出更具有感情的作品。
《背影》一文展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深情,在指導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時,筆者就鼓勵學生嘗試借助生活實踐進行情感感悟。筆者首先圍繞文章的內容提出了一些問題,激發學生的情感感悟。例如,“‘我’的年紀其實不小了,但是為何父親還是要堅持送‘我’呢?”又如,“父親為何要親自幫助‘我’挑選座位?難道‘我’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嗎?”再如,“父親為何不顧身體,要幫‘我’買橘子呢?”在這番感悟中,學生就能進一步理解父親的情感。此后筆者又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實踐進行感悟,如讓學生思考:“在生活中大家是否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呢?當父母堅持要送自己上學時,大家是否會有一絲不耐煩?在閱讀了這篇文章后,如果再次遇到類似的事情,大家心中的感受是否會發生一些變化呢?”結合生活進行感悟,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父母對孩子的深情,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作品是作者抒發情感的載體,作者的情感則來源于生活。脫離了生活去寫情感,則無法寫出感人的文章。情感感悟能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情感,學生在解讀作品時也能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鳴,進而對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
感悟是生活的火花,筆者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常常引導學生采用感悟的方式。在感悟中,學生能更好地體會作品的意蘊,讀懂文章的語言,體會作品的情感。在感悟中,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會更加深刻,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也會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