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智
(福建省大田縣桃源中心小學,福建三明 366101)
角色扮演是情境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情境的設定,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能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進行知識的內化。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高效地開展課堂教學,還能幫助小學生樹立建模思想,為以后深入學習數學知識奠定基礎。角色扮演教學法寓教于樂,是一種切合小學生天性和認知規律的教學方式。
筆者在一次英語公開課中,看到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情境安排學生扮演各類不同角色進行溝通和對話,課堂的互動效果很好。課下筆者向授課教師進行請教和交流,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以相對較低的風險體驗并接近生活中的語境,提高課堂的互動性和主動性,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獲取知識、鞏固學習甚至可以把知識內容融入潛意識中,對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幫助。筆者回校后又翻閱了國內外相關的著作和經典案例,將角色扮演這種教學方法應用到了數學課堂中。
角色扮演教學方法的前提是情境設定。由于傳統的課堂知識教學大多是抽象的,長此以往,學生會感覺枯燥,更甚者會產生厭學情緒。而貼合教學內容的情境設置,有利于學生快速進入角色,從而主動探索知識。筆者在“四則運算”教學中,通過預設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達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以下是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講了四則運算的計算法則,下面大家跟我一起做個鳥媽媽喂小鳥的游戲好不好?”生:“好!”(學生聽到要做游戲,興高采烈)師:“鳥媽媽一共有四個孩子,一天早上鳥媽媽捉住了10只蟲子,自己吃了兩只,要把剩下的蟲子平均分給自己的四個孩子。大家了解故事的內容了嗎?”生:“了解了!”(已經有學生躍躍欲試)師:“好,那我們分組,5個人一組,大家有沒有想做鳥媽媽的?我們每組選一個鳥媽媽?!?/p>
分組后,每個小組選出了一個鳥媽媽,筆者將自己動手設計和制作的鳥媽媽和鳥寶寶頭套,分別發給各小組的同學。由于各小組情況不同,筆者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一組進行課堂回放:
學生A扮演鳥媽媽,學生B、C、D、E扮演鳥寶寶。
生A:“今天抓了好多小蟲子,我要帶回家給我的孩子們飽餐一頓。寶貝們吃飯啦,我今天抓了10只蟲子,要給大家分一分。”
鳥媽媽開始分蟲子,給鳥寶寶B、C、D各分配了3只,到鳥寶寶E時只剩下1只蟲子。
生E:“媽媽,你分給我的少,而且媽媽也沒有早飯吃啊。”
組內的同學經過討論,決定重新分配。
鳥媽媽先將自己的兩只蟲子留下,剩下的8只蟲子給4個鳥寶寶每人兩只,正好平均分配。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怎么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嗎?”生A:“老師,我知道,有十只蟲子,鳥媽媽留下兩只就是10-2,剩下的8只分給4個鳥寶寶,就是8÷4,就是每人兩只蟲子?!睅煟骸皼]錯,那我們列出式子是不是這樣的?”[板書(10-2)÷4=2]生:“是!”生A:“老師,因為鳥媽媽留下的蟲子也是兩只,所以我們也可以寫成10÷5=2。”師:“說得對,這樣的計算結果是一樣的,但是只能適用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哦!”
通過這個過程,扮演鳥媽媽的同學了解了四則運算的形成過程,扮演鳥寶寶的同學也在監督的過程中對四則運算的規則進行了鞏固。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效果非常好,不僅學生主動地去思考和探索,而且在師生、生生的交流過程中實現了知識的內化。
前文提到,在教學過程中應用角色扮演教學方式,能夠提高課堂的互動性和主動性,進而實現知識的內化,筆者在此部分詳細地進行剖析。
小學階段,是系統學習專業知識的開始階段,正是打基礎的階段,如果不能引導學生正確認知數學,會影響學生以后的學習發展。興趣是孩子的第一教師,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小孩子大多對小動物充滿喜愛之情,而且孩子都比較喜歡做游戲,筆者在“四則運算”教學過程中,正是抓住了學生的這一心理,設定小鳥分吃蟲子的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鳥媽媽和鳥寶寶的角色,通過游戲的方式讓他們覺得數學的學習并不是那么枯燥和無趣。實踐證明角色扮演教學方法使用得當的話,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與學構成了整個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并不是單純的教師的輸出與灌溉,還應該包括學生對知識的接收與思考。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缺乏獨立的思考時間和探索的精神,角色扮演這種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法,給學生留有充分思考和探索的余地[1]。筆者在課堂上通過讓學生扮演相應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角色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這種情境下教師不干預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和討論,給他們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不僅對所學知識進行了溫故,還啟發了他們的探索精神,對同一問題提出了兩種不同的解決方式,做到一舉多得。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也就是說,要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論轉變為具象的東西,這與數學建模思想不謀而合。雖然小學數學還沒有學習數學建模理論,但是角色扮演應用到小學數學課堂,卻是建模思想應用到實際教學的一種實踐。上述的課堂實錄就是將抽象的四則運算法則通過故事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形成具體化的事件,使問題簡單明晰,使建模思想在小學生的心中扎根。
如果問一位數學教師最害怕的是什么,多數教師會告訴你“課堂零交流”。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相反饋的過程,教師通過學生的反饋,得知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所學內容;學生通過教師的反饋,對自己的薄弱點實施補強。如果課堂交流不暢,教師和學生要想了解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只能通過課后練習和家庭作業反饋,這種低效的課堂教學顯然與現在的教育理念相悖。筆者通過情境設定進行的角色扮演教學,不僅能讓教師更加直觀地看到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所學知識,能夠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也增加了學生之間的課堂交流和反饋,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有利于打造高效小學數學課堂。
教學活動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實現知識的內化。通過角色扮演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交流和共享對所學知識進行吸收和理解。筆者在這堂課中,給予學生充分的交流和討論的時間,讓他們能夠發現并自己改正理解的偏差和錯誤的解題思路,并在這個過程中達到學生之間對知識理解的共享,完美地實現了對四則運算法則的吸收和理解,完成了知識的內化。
筆者通過情境設定,以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完成了對“四則運算”的教學,教學效果極好,打造了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這只是對角色扮演這種新型教學方法的一種嘗試,或有偏頗之處,筆者正在不斷探索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