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釗
(江蘇省豐縣實驗小學,江蘇徐州 221700)
寫作是學生表達自我的方式,在教學中教師應高度重視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愉悅的寫作心理。但實際情況是,很多學生并不喜歡寫作,作文課對他們來說“無趣、無詞、無勁”,寫作成了他們最恐懼和頭疼的事情,存在著嚴重的寫作心理障礙[1]。
“李老師,今天試卷上的作文還寫嗎?”“李老師,又該寫日記了嗎?”“李老師,能不能不寫作文,寫相同字數的詞語呀?”提起寫作文,學生們總是感到無所適從。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學生對寫作文如此抗拒的呢?
我們知道,寫作是發自內心的需求,是一種情感和語言的表達欲望。然而,大多數學生在日常作文訓練中,很少體驗到作文的樂趣。他們對作文普遍存在一種恐懼心理,覺得無事可寫。“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葉圣陶先生用生動而貼切的比喻闡明了生活與寫作的關系。而我們的學生生活單調,面對作文題,必然言之無物,創新表述更是無從談起,這正是學生“作文恐懼癥”的主要誘因。因此,學生的作文往往存在一系列問題:素材雷同、構思不夠新穎、想象力不夠豐富、童趣不足、表達矯揉造作、沒有真情實感、沒有寫作方法和技巧。因此,作為教師應有目的地調動學生寫作的激情,努力提高學生表達的能力。
新課標要求:“中、低年級學生要重點訓練寫一段完整、連貫的話。”教師不能僅僅為了方便批閱作文,而讓學生死記硬背,照抄優秀作文,長此以往,學生會越來越缺乏寫作的能力,成了“偷嘴的小懶貓”。
教學中,如果教師缺乏有的放矢的方法指導,也會形成學生寫作的心理障礙。有時教師的指導簡單粗糙,一上課就告訴學生作文題目,然后說“寫吧”,學生就會出現在習作時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頭上一句腳上一句的混亂現象。有時教師引導不到位,學生習作時就蹙著眉頭,咬著筆桿,苦思冥想,抓耳撓腮,無從下筆,滋長了懼怕寫作的心理。
記得前段時間需要學生們寫一個實驗活動,調查之后,學生們說科學課上很少做實驗,即使做過,也都忘了。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決定帶領學生做一次簡單的科學實驗——雞蛋浮起來了。雖說簡單,可學生們一看教師帶著實驗器材走進教室,頓時熱情高漲。筆者告訴他們,要注重觀察實驗的過程,觀察每一次放入食鹽之后雞蛋的變化,觀察其他同學的反應。實驗結束之后筆者讓學生們寫一寫這次實驗的經過,結果學生們在習作中,不僅寫清楚了實驗的過程,還能寫出自己的感受。看來,只有給學生提供言之有物的素材,學生才能文思泉涌,消除習作過程中的心理障礙。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選擇素材,從平常小事中尋找素材,以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去看待世界,就有話可說,有事可寫,習作的積極性自然就提高了。
在作文教學中不能只注重教師教,不重視學生學。對學生的作文練習,教師不能操之過急,不能一開始就對學生期望過高,有時學生能說好,不一定能寫好。有的說得頭頭是道,寫起來卻驢唇不對馬嘴。說和寫相輔相成的發展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習作中常挑剔、缺輔導,多訓斥、少鼓勵,必然導致學生對習作、對教師產生畏懼心理,喪失言之有序、以我口說我心的興趣。應鼓勵學生多閱讀、勤閱讀、不動筆墨不讀書,多做摘抄、筆記,注重日常積累。作為教師應利用好例文,將閱讀與習作緊密結合,讓學生從中學到豐富的語言和習作知識,從模仿作文向獨立作文邁步。
怎樣克服學生的畏懼心理,培養他們表達的興趣和熱情呢?幾年來筆者作了進一步的探索。
記日記是練習寫作的有效途徑,它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素材,展現學生的真實生活,清新自然地反映學生們眼中五彩繽紛的世界,可激發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做生活的小主人和有心人。記日記是個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經過一學期的寫日記的訓練,有的學生失去了新鮮感,敷衍了事;有的學生害怕寫日記,缺乏自信心。教師應及時抽查日記,或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聲朗讀自己的得意之作,或交換閱讀,與別人分享習作的快樂。教師應善于發現習作中的閃光點,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予以表揚、鼓勵,樹立學生的自信心,盡享寫文章的樂趣。也可以給孩子搭設展示的舞臺,體驗成功的喜悅。例如,把寫得好的日記或習作投向校廣播室,參加征文比賽等;張貼在班級內的“寫作天地”中,供其他學生學習。一個小小的認可就形成了習作的原動力,增強了學生寫作的自信心。
小學生作文不能只局限于寫大作文,要把大作文與小作文、書面作文與口頭作文、寫片段與列提綱有效地結合,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練習寫作。學習課文后,有意識地讓學生仿說、練說、寫小片段,及時讓學生遷移練筆,調動習作的熱情。有一次課堂上,一只麻雀飛進教室,教室里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筆者并沒有阻止孩子們對麻雀這個不速之客的好奇心,沒有下令把麻雀驅趕出教室,而是利用這只麻雀,引導學生把觀察到的情景寫下來,學生寫出了《課堂上的小精靈》《麻雀的精彩表演》等精彩的習作。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寫作文時感覺輕松。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身邊事物的觀察體驗,常常是在自己的興趣愛好的心理驅動下進行的,正是因為觀察對象引起了他們的興趣,所以他們樂于觀察并樂于將觀察的過程和結果寫下來。
好多學生都因缺乏習作素材而緊蹙眉頭,對生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形成消極的寫作心理。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觀察是習作源源不斷獲取素材的根本,巴甫洛夫說過:“觀察,觀察,再觀察。”教師應引導學生熱愛、擁抱、融入和體驗生活。萬物復蘇的春日,感受生命萌發的美好;炙熱的夏天,記下美麗的瞬間;樹葉飄落的秋季,帶孩子們去捕捉五彩的絢爛;下雪的冬天,一起踏雪逗樂,欣賞雪花飛舞的自由。這些都成為學生最美的體驗和樂趣,成為習作的第一手資料。這樣孩子們寫出來的習作就極富靈性,充滿真情實感。
學生怕寫作文,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寫作的方法和技巧。我們經常說作文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是寫作的素材,當談到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時,我們說的最多的是多讀書,多觀察,多積累,多寫日記。但是很多孩子明明讀了很多書,也走出去觀察了,但作文水平依然沒有提高。他們有的確實是從生活中挖掘不到所需要的素材,有的找到素材了,卻不會運用素材,無法組織語言。我們經常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我們的學生現在是有米卻不會炊,不能炊。給他一碗米,稀飯、米飯他都不會做,又怎能要求他做飯團、做米糕、做壽司呢。針對這一情況,筆者覺得這一切的前提是必須立足于教材,教給孩子寫作的技巧[2]。因為語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的材料庫,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細選的,是很好的寫作范例,只是沒有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或者說教師沒有去挖掘教材的意識。在課堂上教師要找準切入點,在教學中滲透寫作方法,并切實讓學生運用這些方法去寫作。比如在教學《最后的姿勢》《姥姥的剪紙》等課文時,筆者教給學生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的方法,然后讓學生運用這樣的寫作方法去寫一寫,寫完之后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交流討論。可以說,這樣的訓練是及時有效的。在教學《愛之鏈》時,文中多次出現了環境描寫,學生們注意到了,也學到了描寫環境的方法。但是筆者覺得這些還不夠,于是筆者告訴學生們,文中最后也有環境描寫,只不過作者省略了,請他們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補寫出來。學生們寫得非常好。看來,立足教材,吃透教材,精講多練,學生一定會掌握一些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礎上,去讓學生多讀,多寫,勤觀察,多積累,孩子的寫作水平會慢慢提高的。
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信進行習作。聽!孩子們的作文就像清澈的泉水歡快地流淌。一個愛撫的動作、一句賞識的話語都能保持學生寫作的激情和熱情,對于習作困難的學生來說,一個好評語能激勵其不斷進步,因此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作文中的點滴進步。以前教師在批改作文時,是以自己多年的生活和習作經驗、欣賞文章的角度出發,居高臨下地對學生習作圈點評改,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扼殺學生的創作激情。可以讓學生互相評改,或用實物投影,師生共同評改習作,然后教師適時點撥、引導總結,讓學生認識到好文章也是改出來的,注重寫、改、謄三者相輔相成,形成良好、穩定的寫作心理,好的習作就水到渠成,應運而生了。
在寫作教學中,要讓學生消除畏難情緒,放開、大膽地表達,讓他們經常品嘗到習作成功的快樂。讓學生寫出充滿童真、童趣,富有真情實感的作文來,別讓習作心理障礙成為學生成長中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