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磊
(江蘇省鹽城市第三小學,江蘇鹽城 2240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以及素質教育的推行,小學語文教育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語文教學過程當中,閱讀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訓練學生各方面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教師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知識、掌握知識以及運用知識。在本文中,筆者將針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進行簡單的探究。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在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當中,無論采用哪種教學方式來開展教學,都必須要引導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學習過程里[1]。小學生天真活潑、好奇心重,注意力往往不夠集中,教師應當采用多種途徑、多個角度的教學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并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在這樣的基礎之上,課堂教學才能夠更加順利地推進,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才能夠更加全面。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是支撐學生主動學習的強大動力;閱讀教學也是如此,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那么就能夠引導他們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幫助他們逐漸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以及自身閱讀水平。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選擇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式進行興趣的激發。比如說,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帶來視覺方面的沖擊,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利用豐富有趣的故事或謎語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探究;利用游戲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讓他們在玩中學等。
例如,在學習《梅蘭芳學藝》這篇課文的時候,筆者首先利用談話的方式來進行導入,與學生一起談談對京劇的看法。然后,為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筆者在多媒體上展示了幾組梅蘭芳的劇照,并導入本節課的課題——梅蘭芳學藝。通過對這些劇照的欣賞和觀察,筆者組織學生說一說“他的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大家一致認為是眼睛,因為梅蘭芳先生的眼睛很亮;在課文中,作者也多次提到梅蘭芳的眼睛。最后,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筆者又播放了一段梅蘭芳的京劇表演唱段——《穆桂英掛帥》,讓他們零距離接觸京劇。在對劇照和視頻片段的欣賞下,大家對于京劇有了較為感性、具體的認知,這樣一來,自然也會產生想要了解主人公的學習興趣。于是筆者就勢帶領學生對這篇課文進行閱讀,讓他們從課文閱讀中了解更多與梅蘭芳相關的故事和知識。
善于積累,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還可以豐富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2]。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師應當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在小學語文的教材中,有許多非常經典的課文,這些課文無論是從選材內容方面還是從寫作手法方面來說,都值得學生去學習和積累。積極地引導學生多閱讀和多積累,能夠讓他們逐漸掌握良好的描寫方式和修辭手法。具體來說,在培養學生積累習慣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將自己喜歡的句子畫出來,然后設置一個專門的積累筆記本,把這些句子抄錄在本子上。通過長期的堅持,學生能夠逐漸領悟到一些句型的優美,熟練掌握更多新穎的詞語,進而提升語言的運用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對一些值得學習的句子進行積累,適當地對這些句子的寫作手法進行簡單的分析,讓學生通過模仿等方式來逐漸掌握語言的運用。
《鼎湖山聽泉》這篇課文是一篇筆觸優美的寫景文章,作者去鼎湖山聽泉時,將白天和夜晚聽到的泉聲用優美的筆調傾訴出來,表達了作者對鼎湖山泉水的喜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在開展閱讀教學時,筆者簡單地對一些句子的寫法進行了分析,如“安詳厚重的鐘聲和歡快清亮的泉聲,在雨后寧靜的暮色中,相互應答著,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門前,召喚著嬉戲忘返的學生”這句話,作者將鐘聲與泉聲比作老人呼喚學生的聲音,形象生動,富有情趣。在這節課上,學生積累了許多優美的句子和詞語,比如作者對泉聲層次的細膩刻畫“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撥者,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貝斯轟響者,應為萬道細流匯于空谷;那雄渾如銅管齊鳴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飛瀑落下深潭”。再如對雨后霧氣彌漫的山的描寫“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綠腳,齊腰以上,宛如輕紗遮面,看不真切”,等等。
小學生年齡幼小,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相對來說比較匱乏。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當適當地指導學生對課文中的內容進行體驗和感受,深入作者的心靈世界,感受文本中所蘊含的情感[3]。作為教師,應當發揮好自身的引導作用,積極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對閱讀文本進行解讀和分析,進一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4]。為了幫助學生豐富感情世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合作交流的活動,為他們設計話題,讓他們通過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來豐富自己看待問題的角度。總而言之,只有深入作者的內心世界,才能夠真真切切地體會到文字背后的精神和情感,才能夠和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除此之外,由于學生在思維方式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教師應當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和觀點,理解學生、引導學生,為他們創設出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促進他們將課文中的思想內容潛移默化地轉化為自身的思想。
通常來說,筆者會在課堂上通過精細的講解來幫助學生深入文本和體會情感。例如,在開展《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篇課文的教學的時候,筆者利用問題導入:“厄運”指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運,而談遷不就是一部《國榷》手稿被偷走了嗎?為什么對他來說是“厄運”呢?隨后,筆者出示了“經過20多年的奮斗,6次修改,談遷終于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5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這句話,通過數字來引導學生體會《國榷》來之不易。又通過事例“有一次,為了抄一點史料,竟帶著干糧走了一百多里路”來指導學生體會談遷的艱難遭遇。當學生了解到《國榷》來之不易以及談遷的痛苦遭遇之后,筆者又通過指導學生理解“很多人以為他再也站不起來了,但厄運并沒有打垮談遷,他很快從痛苦中掙脫出來,又回到書桌旁,下決心從頭撰寫這部史書”這部分內容,來加強學生對談遷的敬佩之情。
綜上所述,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不是一時之功,具體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立足于教學實際,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累知識,使他們在閱讀中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進而促進他們閱讀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