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潔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洲學校,江蘇蘇州 215000)
“生活教育”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在種種生活中進行。任何學科都是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科學課程更是如此[1]。科學教育應遵循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將教學生活化,激發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這對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果有很大幫助。新課標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活動性和實踐性課程,在活動與實踐中學習科學,既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也是課程內容本身的要求。筆者嘗試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滲透到《神奇的水》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旨在讓學生通過親身探究和實踐,體驗到生活處處有科學,感受學習科學的樂趣之所在。
科學課上有很多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如何將這些靜態的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呢?在上課開始,通過演示一些生活中的神奇現象,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活躍課堂氛圍;還能將所學知識置于一種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片段一]演示:“今天教師要來畫一幅畫,但是呢,我畫畫不用筆畫,大家想不想看?”教師演示用折疊的紙巾蘸取不同顏色的墨水,展開對話:“神不神奇?你知道這個神奇的現象與什么有關嗎?”(水)提問:“同學們真聰明!有句俗話說得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是不是只能往低處流呢?”(教師演示用紙巾吸紅墨水)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水慢慢往上爬)看到這一現象,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嗎?”(水為什么會往上爬呢?水是怎么往上爬的?是不是所有的物體放入水中后,水都會往上爬呢?)揭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水的這種神奇現象。”
水是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事物了,用紙巾吸水同樣也是學生司空見慣的現象,就是生活中這么一個小小的普通現象,或許沒有多少學生曾對它有過疑問。一節課如何開頭是相當重要的,以游戲、視頻和圖片導入都是科學課堂中常用的方式。這節課選擇設置一個演示活動來開場,瞬間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問題層出不窮。這便是教師設置開場的目的所在,學生有了問題、有了思考,自然就有了想繼續探究下去的欲望。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中提出: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以探究為主的科學課上當然少不了實驗。學生通過親身實驗,在動手動腦中才能收獲科學的真知。注重實驗操作,應不僅體現在實驗的設計和學生實驗技能的培養上,最簡單的而又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往往是實驗的材料。如果選擇的都是“高大上”的器材,既不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又與實際生活產生距離。可以準備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從生活入手,由簡單入手,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探究科學的奧秘。
[片段二]談話:“是不是所有的物體放入水中后,水都會往上爬呢?我們先來探究這個問題。”活動:教師為學生準備了粉筆、棉布條、報紙、塑料棒、單玻璃片、雙玻璃片、細玻璃管,把它們一端放入水中,水會沿著這些物體往上爬嗎?“請各小組先討論一下,組長把討論結果記錄在記錄本上。”“剛才只是我們的猜測,要知道猜測正確不正確,我們可以怎么辦? (做實驗)實驗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什么呢?”明確實驗要求:實驗物品一端豎直浸入水中,靜止不動大約10秒;輕拿輕放,用完物品放在托盤里的報紙上;仔細觀察,及時記錄。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利用實物展臺交流匯報。提問:“為什么水能沿著粉筆、棉布條、報紙、雙玻璃片和細玻璃管向上‘爬’呢?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一下這五種材料,它們在結構上有什么共同特點?”(粉筆、棉布條、報紙、雙玻璃片和細玻璃管都有小孔、間隙。)小結:材料中間有小孔或者間隙,也就是“孔隙”,水就能沿著孔隙往上爬;沒有孔隙,就爬不上去。
實驗中所用材料沒有多么復雜的科學器材,均來源于生活中的常見物品,這更能拉近課堂與生活的距離,讓課堂變得生活化,讓看似復雜的科學問題變得生活化。將生活場景在課堂中再現,將生活經驗在實驗操作中運用,這些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知識掌握,提高探究能力,讓他們不斷地思考實驗與生活之間以及科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
艾森豪威爾說過:“科學有點像你呼吸的空氣—無處不在。”是的,科學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學要來源于生活,同樣也要回歸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在學生已經了解了水的毛細現象的基礎上,對其生活中現象的拓展和延伸是非常必要的。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且再次與生活聯系,體現科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片段三]提問:“現在,請同學們看看剛才我們實驗的報紙,你有什么發現?”(報紙濕了一大片)。談話:“原來水除了會沿著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以外,還會向四周擴散。科學上把水沿著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散開的現象叫毛細現象。”拓展:圖片展示潮濕的墻根、毛巾吸水等。提問:“教師不小心滴了一滴水在書本上,你有什么好辦法擦除它?”預設:用紙巾擦(演示),“為什么用紙巾能擦去呢?”(引導說明發生了毛細現象)追問:“還有什么好辦法?”(用棉布、毛巾和粉筆等擦)交流:“在你們的平時生活中有沒有發生過毛細現象呢?”(寫毛筆字、抹布吸水、海綿吸水和洗衣服)
課堂上所能展示的水的毛細現象總歸是有限的,科學課也不能只拘泥于課堂。因此,通過提供一些典型事例,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毛細現象的理解,還能進一步引導他們去認識日常生活中毛細現象的應用,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讓科學課回歸生活,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生活時時刻刻都離不開科學,學會從生活中尋找科學,把科學應用到生活中。
小學科學課程最基本的特點是從學生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學習活動,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人實際出發,聯系生活實際,將生活經驗科學化、科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真正體驗“科學源于生活和用于生活”的思想;并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并使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產生對科學與探究的好奇心,學會與他人合作,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