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紅艷
(江蘇省南通市城港小學,江蘇南通 226001)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承擔著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任。新課標更加重視學生語言語用能力和個性化體驗,因而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出來。開展個性閱讀教學能夠活躍語文課堂氛圍,優化課堂環境;同時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體驗的機會,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情境創設能夠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讓他們收獲更為豐富的閱讀體驗,對引導他們開展個性化閱讀有著重要意義[1]。從這方面來看,情境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充當催化劑的角色,激活學生的個性化體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先為學生創造一個閱讀情景,讓他們在情景中開展自主交流和對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產生更為豐富的個性情感,而這種情感能促使他們更主動地投入到閱讀學習中。
例如,在教學《二泉映月》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用語言描繪“天下第二泉”的美景,讓學生產生一定的聯想;然后,運用多媒體課件為他們展示實景圖,并用《二泉映月》二胡曲進行伴奏。在曲景結合的景象下,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都被調動起來,很自然地會融入情境之中,自發地想要深入到文本閱讀中,想要對人物命運一探究竟。
通常來說,情境創設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實物情境創設、多媒體情境再現、角色扮演、故事代入和語言描摹等方法。教師在具體選擇時,可以根據課文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運用情境創設法,能夠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閱讀教學其實是一個溝通和交流的過程,包括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以及學生與課文之間的交流,《語文課程標準》對此也進行了表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然而,當前語文教學課堂仍然存在“填鴨式”教學的狀況。要么是教師提出了互動式問題,但無法收到學生的有效反饋;要么是教師提出的問題太簡單,無法調動學生的思維。這樣的教學模式顯然對學生個性化發展沒有太大作用。因此,教師要遵循新課標的引導,適當改變語文課堂的模式,給學生更多展示的空間,尊重他們的個性思維,提高他們的表達欲。個性化閱讀教學的主角是學生,而他們只有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和鼓勵才會想要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產生課堂就是表達自己思想的場所這種觀念,才能更好地開展個性化閱讀。
例如,在教學《秦兵馬俑》這一課時,筆者發現學生被文章的內容和語言表達方式所折服,也產生了一些困惑。這時,筆者鼓勵學生將問題提出來。學生提出了一些問題,如:“兵馬俑到底有多少個?”“這么大的兵馬俑是怎么制造和運輸的?”筆者通過幾個成語給予學生一些啟發,如規模宏大、個性鮮明等。有了這些突破口,學生開展個性化閱讀也更加積極和有效。
小學生大都有很強的表演欲,而課堂就是他們很好地展示自己的平臺。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先自主閱讀文本,然后將自己的見解與學生分享。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而且他們在思維碰撞中也能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教學《誠實與信任》這一課時,筆者設置了課堂展示環節,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有的學生提出:“主人公的行為讓我敬佩,前天我不小心打碎了家里的熱水瓶,但我沒有勇氣承認,現在想想覺得非常羞愧。”還有學生認為:“主人公就是很傻啊,他走了也不會有人知道。”也有的學生說:“主人公之所以撞倒車,跟車主沒停好車也有很大關系啊,如果我是他我還要找車主要賠償呢。”……大家各執一詞,甚至最后還爭吵了起來。如果筆者不參與其中給他們以引導,這次課堂展示無法起到閱讀經驗交流的目的,因為大家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因此,筆者進行了這樣的總結:“首先,大家先思考為什么小紅車的車主要打電話給主人公表示感謝?如果我們是車主,最喜歡主人公怎么做呢?其實,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比金錢更珍貴的東西,比如誠實、比如信任,這些都值得我們去追求和守護。”筆者的總結讓學生陷入了沉思,幫助他們樹立了正確的評判標準,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閱讀認知。
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留下一定的空間,也就是留白,讓學生自己對文章進行體會,他們也會各有所得[2]。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批注閱讀,即讓他們用畫橫線、波浪線,圈點和寫簡潔文字等方式對文章中重要語句、層次和特點等標記出來,以加深他們對文章的感知,從而提高他們的分析歸納能力。這種批注式閱讀可以調動學生眼、耳、口、手、腦等多重感官,增強他們的主動性。學生想到什么都可以寫出來,是個性化閱讀的重要表現形式,他們的個性在思考空間中也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天鵝的故事》一文時,筆者給了學生一定空間,讓他們用批注閱讀的方式來閱讀第五自然段,將自己的思考批注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與文章展開了一次深入對話,獲得了獨特的個體體驗。師:“請大家來談一談自己閱讀后的體驗。”生:“我對‘經過這沉重的一擊……’這句話印象很深,它代表了老天鵝堅強的意志,盡管自己很疼,也要為了大家的生命而堅持。”師:“很好。請你帶著這份情感,有感情地將這句話讀出來。”(學生讀)生:“我覺得‘騰空而起’這個詞用得特別好,首先這個詞是對老天鵝的動作進行描寫,體現了老天鵝的智慧;其次,它表達了老天鵝的毫不猶豫和果斷。”師:“說得不錯。你能將這個詞所在的句子朗讀一下嗎?”(學生讀)師:“我們破冰通常是用鈍器砸或者用機器開鑿,而老天鵝卻以血肉之軀來沖擊冰面,對此,你有何感受?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群鵝破冰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請默讀第六自然段,將自己的感受寫出來。”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過分追求教學進度,往往采取灌輸式教學,將文章的寫作背景、思想感情和好詞好句等一股腦全部灌輸給學生。學生沒有進行自主體驗的過程,也沒有進行思考就知道了答案;雖然表面上他們掌握了文章主旨,但其實理解得并不夠深入。教師應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閱讀,讓他們自主體驗文本生成;進而挖掘文章的思想情感,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這樣才能讓他們真正感受到閱讀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時,筆者在進行文章教學之前,先為學生準備了一些有關司馬遷的閱讀材料。學生通過材料閱讀對司馬遷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才真正了解為什么說《史記》是司馬遷耗盡畢生心血寫成的,對司馬遷堅忍不拔的意志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自發地想要向他學習。這才是閱讀教學真正教學目的所在。
綜上所述,教師在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時,可以通過情境創建、課堂展示和給足空間等方式來提升學生對文章的自主體驗和感知;而且還應尊重他們的想法,為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和活躍的閱讀氛圍。只有這樣,個性化閱讀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更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