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墨子出身底層手工業者,早先師從孔子學習儒學,因在倫理本質上的觀念不同,在后來詮釋并構建了一種新的理論體系,即墨家學派。墨子是先秦時期少有的對自然科學以及手工業技術高度重視的學者,但墨子并未因“技”而忽視“道”的提升,可以說“道技統一”的思想是墨家貫穿始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墨子對技術的社會價值和傳播價值的肯定、對技術倫理教育的重視以及對技術僭越的態度對今天的科學技術發展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儒家認為君子不應該像器具一樣只是技術物,要著眼于天下、國家這些政治修為,而且君子不應該學習有關“器”的知識,掌握六藝這些“技”才是君子應有的情趣。墨子有著完全不同的定義,首先墨子肯定君子不必不器,因為“古者羿作弓,伃作甲,奚仲作車,巧垂作舟.然則今之鮑、函、車、匠皆君子也,而羿、伃、奚仲、巧垂皆小人邪?且其所循,人必或作之,然則其所循皆小人道也?(《墨子·非儒下》)”,古代發明這些器具的工匠在墨子看來他們同樣是君子,這是對技術的肯定更是對技術手工業者的褒揚。在對君子“修道”的態度上他認為一個人的氣節在生時被人稱頌死后被人哀悼,這樣的人才能被稱為君子,而君子的品行是不應收到環境和他人影響的?!赌印ば奚怼分杏涊d“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由此可見墨子對于君子之道有著非常執著且異于儒家的獨特見解。
墨子認為義和利是統一的,“利”即利民、利社會,而“技”是利于民和社會的,因此利“技”即是“義”。墨子的這種認識點明了“技”的本質是利于人和社會的?!凹肌辈粌H是君王圣人所為之事,更是平民百姓的君子之道,農工百姓如若從事“技”的工作,就是在興利民之事,這便是君子之義。
《墨子·魯問》中,墨子說:“匠之為車轄,須臾劉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對于做車的工匠而言,用三寸的木料做車轄就可使車負載五十石貨物的重量,這是對木匠精湛技術的肯定,而國家需要這種高超的技藝推動社會的發展?!稗r事緩則貧,貧且亂,政之本”、“安國之道,道任地始,地得其任則功成,地不得其任則勞而無功”。土地不能得到好的利用就會勞而無功,而農業的發展、土地的利用關乎民生,唯有提高農技,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土地的生產量才能讓民有所食,國有所安,這是墨子對農業技術的社會價值的肯定。由此可見,若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有所保障,那合理的社會分工是必要的。社會勞動分工中百工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幾千年前墨子就認識到了技術對于百姓生活和社會發展的改變作用。通過百工的實踐能夠創造更多的社會物質財富,能夠使勞動過程變得更有效率,能夠帶給百姓更好的生活,這樣的分工合作對于國家的安定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對國家的財富增長也是大有益處的,因此通過對技術的發展是能夠達到“興天下之利”的。
墨子不僅將技術的地位提高到與道德、民生同等地位,更是探索技術規律提出了規度法則。這些法則不僅是對百工技術質量的要求,更是對技術在社會中的推廣傳播起了極大推動作用。墨子對待技術需要有規度的認識是非常理性的,“五法”既強調了技術自身的客觀性,又點明了技術的可操性,對于當時社會的生產實踐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墨子基于技術規范的方法論所建立的一般方法論具有系統性、嚴密性、科學性、邏輯性等特點,為科學認識的發生提供了前提[1],這是墨子哲學思想中技術價值思想的集中體現。與其他價值相比,技術的規范價值價值更大,因為它是一種更重要、更穩定、更持久的價值[2]。
墨子的技術規范價值重要、穩定、持久的特性對其哲學思想中的技術倫理思想的延伸具有很好的發展作用。這種技術倫理思想是技術推廣的核心保障,看到發展中的事物的規律性,對事物的把握就不再是任意和偶然的了。這種可把握的規律不僅是對《考工記》中所記載的技術專一性、神秘性的描述的破除,對于國家的穩定發展、技術的倫理規范有重要意義,對于技術在普通百姓和百工之中的推廣也有非常好的社會效果和實際意義。
墨子在器技和科學方面不僅有著極大的成就,更是將做人之道融于自己的成就之中,使技術富有了倫理價值。墨子對于技術的倫理教育的重視可以從三個方面把握,一是墨子對技術實際應用中的態度,二是墨子的“兼士”培養原則,三是墨子的技術發展觀要求。
墨子要求對待世代相傳的技術、經驗、秘訣要探索其中的原因,揭示所包含的本質、原理、規律,又在“三表法”中從唯物主義角度出發表達了自己的哲學倫理思想。“三表法”即檢查言論的三個標準,一是根據歷史經驗初步判斷是否合乎先哲所言,二是根據百姓的直觀反應和直接感受再去檢驗,三是在其付諸實施之后再檢驗是否符合國家和百姓的利益。在先秦時期墨子這種對于技術是否合乎倫理的考量是非常超前的,這充分顯示出了墨子對于技術倫理的哲學思考。
墨子對于墨家后人不僅在技術上有嚴格的要求,在道的修為上也是極為嚴格。墨子的道德理想是“兼相愛,交相利”,“兼愛”思想決定了對于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兼士”,對于“兼士”的倫理要求,不僅要“厚乎德行”,也要“辨乎言談”,更要“博乎道術”。技術在“兼士”的培養過程中,經過外在與自我兩方面的的分化、發展,其社會價值也得到了具體體現,這不僅是技術社會表現的必然結果,也使得“兼士”通過本體的實踐所得得到精神升華。墨子認為百工不管做什么,只要是足以供給民用就可以了,那些既增加費用又不利于民的器物圣人都不會去做的。能夠在現有的基礎上,使技術的利用率最大化,各盡其能的協調社會生產,且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條件為限度,這是墨子對于技術發展觀的態度。
綜上所述,墨子可謂是技術倫理教育的開創者,更是今天社會所提倡和追求的工匠精神的詮釋。在個人的職業價值取向上要有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職業品質,在個人的職業精神追求上也要敬業、專注、創新。墨子不僅關注了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更注重了技術倫理教育的人道主義關懷。
技術本身是利于人的,而在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包含了人對于技術物的自由思考,這些思考被人賦予了個人和社會的認知、情感等因素,是人的自由創造能力的體現,在這種意義上來說,技術是通向藝術的[3],也可以說是技術在某些時候就是藝術。就“器”而言,制作是技術的本質屬性,而制作的過程就包含著被技術的本質所遮蔽的藝術色彩,“器”的外觀、作用、材質、服務對象都蘊含著“技者”的審美情趣,是審美愉悅和藝術思考的體現。
但墨子是反對技術的去本質化的利用的,是否有利于人才是墨子對于技術價值的評判標準?!肮斪酉髦衲疽詾轾o,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以為至巧”,而在墨子看來,不包含任何其他感情色彩且利益最大化的利于人的技術就是“巧”的。在與儒家關于禮葬與禮樂的觀點上,墨子的思想中也有這種反對技術去本質化的體現。“厚葬久喪實不可以富貧眾寡,定危理亂乎,此非仁非義,非孝子之事也,為人謀者不可不沮也。仁者將求除之天下,相廢而使人非之,終身勿為(《墨子·節葬下》)”,“墨子曰:‘姑嘗厚措斂乎萬民,以為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無補也?!枪首幽釉唬骸疄闃?,非也’!”。厚葬久喪制度是對國家和個人財富和時間的加大浪費,它破壞的不僅是國家的正常生產和耕作,更是對人民思想的腐化。而大鐘、鳴鼓、琴瑟等靡靡之音更是浪費了國家的民用之財,既不利于人民的生活,對于國家的政治統治也是百害而無一利的,是必須予以禁止的。
對于技術實質的巧拙與利用,若從藝術的審美眼光看,墨子是反對“奇技淫巧”的。但是從現代藝術的發展看,與簡約主義的核心藝術思想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可謂是墨子“不務奇巧”的技術倫理思想研究中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參考文獻
[1]徐希燕.墨子的方法論研究[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9,(4)∶19-27.
[2]巨乃岐.試論墨子的技術價值思想[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1,(2)∶11-16.
[3]肖雙榮.墨子的技術觀[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