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潔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雙語小學,江蘇南京 211500)
資料顯示,一個人的品行意識萌發時期基本在7~10歲之間。在此期間,對道德認知以及思想行為處于好奇與形成時期,很多的言行容易產生誤區,是教師應該及時引導和矯正的關鍵時期。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應該緊緊圍繞這個階段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行。
中國的傳統節日載有我國文化和發展的歷史,每一個節日都有一定的意義。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傳統節日的意識形態很難形成。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僅限于教師和家長的語言引導。教師要利用元宵節、端午節和重陽節等傳統節日開展集體活動,幫助學生了解他們的活動歷史;結合人文文化,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他們內外兼修的“雅”的氣質,從而踐行德育思想[1]。
比如,在“端午節”期間,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組織學生開展傳統活動。以“端午節”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端午節慶祝活動。通常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在班級內部開展具體的活動內容。每個班級的班主任會根據班級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設計。有的班級會選擇“包粽子”大賽,組織學生進行現場包粽子,比一比誰包的粽子最好看;有的班級選擇詩歌朗誦比賽,學生組成小組,自己創作或者選擇詩歌,尋找主題相關的內容,自己選擇朗誦的方式,通過相互間的配合,讓節日更加有意義。總之,可以借各種傳統節日的機會,為學生提供思想教育,讓他們深刻理解傳統節日的意義。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獨特的思想情感,這也是對學生內心的一種健康引導。
以生活為載體的雅行教育更加具有渲染力,從學生實際生活入手,將雅行教育充分融合到實際生活之中,強化知行合一的內化過程。在融入生活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措施,鼓勵他們制訂自我發展計劃。根據各個年組學生的整體特點,鼓勵教師進行生活教育與德育雙推進。
比如感恩教育活動中,一改以往的教育方式,學校各個年組內部開展了“我和爸爸(媽媽)換一換”的親子活動。活動以家庭為單位,通過家長的配合,培養學生的孝順父母的意識,讓他們體會到父母的辛苦付出。這個話題顯然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受到了他們的關注。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和父母交換角色,他們有的洗衣服、有的在家大掃除;而家長則像學生往常的生活一樣,與其他同學進行互動:“給我一杯水,我渴了。”“我想要大熊玩具,給我拿來。”“我困了,你給我扇風,哄我睡覺。”“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需求,“家長”則要盡所能地滿足。通過這種角色互換的形式,學生和父母可以體驗彼此的情況和想法。父母在“享受”的同時,也會體會到學生日常在家的一些行為受束縛等的感受,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夠換位思考,讓他們有更多的空間,拉近與他們間的距離,讓他們在受到父母的照顧的同時,培養更多的能力,有自己的空間,更快樂地成長。通過這樣的一個生活互動,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在實際行動中自覺分擔家務,在行動中強化了知行合一的內涵。
雅行教育是一個大方向,它與德育是相容互通的。在進行推行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并考慮他們的心理能力。為學生提供指導,處理和啟發,讓他們獲得成長。
引導學生參與到學校的紀律管理中,設置“小小監督崗”和“小小督察員”,全部由學生擔任,在學校的日常紀律和其他方面管理中擔任一部分角色。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由“被管理者”轉變為“管理參與者”,引導學生通過角色的變化,讓他們思考的角度能夠有所變化,這也是轉變他們思維的關鍵。用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在思想意識中理解管理者的處境和想法,在思維發展中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無形中對學生進行“雅”的熏陶。
比如,“小小衛生督察員”的管理活動中,從每個班級選出1~2名學生擔任“衛生督察員”,通過交叉的方式,每個督察員不能檢查自己班級或者本年組的任何班級,檢查其他年組的班級衛生。這項活動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保持學習環境的干凈整潔,更是讓他們在思想中形成干凈整潔的好習慣,促進他們的一言一行。活動中,督察員的職責是針對各班衛生有關的內容進行標準比對,對于不符合的內容進行記錄,由督察組長進行總結和匯報。督察員的人選要進行定期輪換,給更多的學生機會參與進來。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會從檢查者的角度觀察一個班級的環境衛生,這給他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與收獲。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能夠理解督察者的督察行為;同時也能自覺遵守各項制度和紀律,從思想意識里提升“雅”的高度。在開展雅行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和更多的空間,讓他們能夠充足思考,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言行[2]。
雅行教育雖然以學校為主,但社會環境與社會實踐對學生也有較好的引導作用。人類生活的環境是自然賦予的,教師要在學生的思想中植入環保、親近大自然等思想,讓他們從思想深處萌發出對環境的熱愛。對此,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在其中用心感受,產生自己的想法,進而引導其進行自主建構。
例如,在每年的“植樹節”“地球日”和“環境保護周”之際,教師把學生組織起來,離開校園,在教師的帶領下,參加一些積極向上的公益活動。與社區、志愿者等組織溝通聯系,協調時間以及相關的事項,將活動變得更加適合學生。以班級為主體,班主任挑選實踐內容。為了尊重學生的想法,有的班級也采取了學生投票的方式,這樣增加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在活動中,學生真正地進行勞動和接觸人群,如挖樹坑、發宣傳單等,這樣他們才能有真正的感受。由于學生的能力和認識有限,教師應該多側重于學生的一種情感引導,如讓他們在實踐的活動中,針對內心的想法進行認真的體會,這會產生一種情感萌芽,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的體驗能力。這種體驗慢慢會成為學生的一種思想行為,讓受教育者學會“做人”。這里的“做人”含義很廣泛,是學生由內而外散發的一種氣場,一種行為上的感染,也就是前文所說的“雅行”。
實踐是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一再重復的言語教育相比,實際活動會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時,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將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充分提高他們的德育素質。
實踐教育著重于“優雅”和“表現”,是德育的重要體現。在引導學生言行,改變學生想法的同時,推崇更自主、更開放的教育方式,從側面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熏陶,讓他們在小學階段養成良好的習慣,發揮主體作用,夯實堅實的德育基礎,將來成為一個品德高尚和行為優雅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