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杰
民國時期湖北省的廟產糾紛多發,除了眾所周知的興辦教育之原因外,也與該省的公產清理政策有很大關系。據馮兵的研究,湖北省早在民國元年就先后在漢口和武昌成立了公產清理處,后來幾經變革,終于在國民黨北伐成功之后,于1928年6月改為公產經理處,并在1932年又改為公產清理處。[1]所謂公產,其所有權不屬于私人,而為政府或公共所有。湖北省在民國時期著手進行公產清理,其主要目的顯然是為了緩解財政上的困難。1928年,在公產經理處成立之后不久,第一任處長鄒燮斌在遞呈湖北省政府的《整理湖北公產計劃書》中就指出:“仰見政府注重產權,整頓收入,上維國計,下利民生。”[2]公產清理機構成立之后,各地便開始著手實質進行,一些地方的寺廟財產,時時被劃為公產而予以沒收,從而引發了不少廟產的糾紛。
武昌南岳寺位于武昌賓陽門內,原為玉皇閣,辛亥革命后被軍隊占用。1923年,駐軍調往他處,經湖北清理營產總局及湖北督軍蕭耀南準許,將玉皇閣改為南岳寺,并劃撥南湖北港嘴營產95畝又2分5厘及烏魚池8畝1分9厘7毫作為南岳寺寺產。先以蓮溪寺監理悟明為主持,后改為漢口九蓮庵主持了塵,了塵所辦之華嚴學校一并遷入南岳寺。關于南岳寺起源的這段歷史,其住持了塵在給湖北省財政廳的呈文,以及湖北省公產清理處處長陳毅民在給湖北省政府的呈文中,均有類似的表述,說法一致。了塵的呈文說:“竊了塵以漢口九蓮寺住持兼住持武昌南岳寺。于民國十二年十月,奉前湖北清理營產總局呈,奉前湖北督軍公署批準,撥給武昌南湖北港嘴無關軍用營產,計面積九十五畝二分五厘,又烏魚池無關軍用營產計面積八畝一分九厘七毫,歸南岳寺管業,并飭所辦之華嚴學校遷入該寺,以宏法教。”陳毅民的呈文則更為具體,說:“竊查武昌賓陽門內南岳寺,原系舊玉皇閣,計基地面積五百七十二方丈四十方尺,房屋二十九間。由前營產局長張厚德呈準前湖北督軍蕭耀南改作官寺,定為今名,并撥給南湖北港嘴營產九十五畝二分五厘,又烏魚池營產八畝一分九厘七毫歸該寺管業。初系以蓮溪寺監理悟明和尚為住持,嗣因該寺僧人發生爭端,經前營產局長呈準,前督軍蕭耀南改以漢口九蓮寺住持了塵和尚接充該寺住持,并以該住持原辦之華嚴學校全班生徒遷入該寺。”從二者的表述來看,該南岳寺的存在時間并不長,其寺廟本身就有房屋二十九間,后來湖北督軍蕭耀南將本屬軍隊的營產(即南湖北港嘴以及烏魚池的部分土地)贈與該寺管理,并為該寺選拔了前后兩任住持。南岳寺的廟產糾紛,即因這本為營產的田地而起。
南岳寺的廟產糾紛與湖北省公產經理處關系密切。據該寺僧人太安于1934年所寫之“訴愿書”稱,“十八年(1929年)十一月有北港嘴佃戶余克儉者,因挾妨害禪寺建筑莊屋,由僧了塵告訴武昌法院,經判決處徒刑三月之嫌,遂向湖北公產經理處謊報,謂南岳寺頹毀無人管理,寺中創設之華嚴學校亦已停辦,可沒收上項田產。時經理處主任信其一面之詞,遂呈由湖北財政廳予以沒收。”[3]1929年11月,湖北省公產經理處羅主任上報財政廳,言南岳寺本就為營產所建,現該寺廟宇毀壞,華嚴學校亦已停辦,廟產所收田租去向不明,主持了塵避而不見,原撥產建寺的目的已經不存在了,南岳寺廟產自然應該收回。財政廳同意了羅前主任的意見。廟產收回后,公產經理處曾派工作人員去九蓮庵說明情況,并讓了塵交出南岳寺的執照、租薄,同時布告佃戶,重新辦理承租之事。
面對省公產經理處以及財政廳的沒收決定,該寺住持了塵于1930年10月,上呈湖北公產經理處,試圖說明該寺廟產的合法性,呈文中說:
查該田產經前湖北督軍公署暨前湖北清理營產總局發給知照管業已久,并經依法向武昌地方法院登記,是所有權屬之寺廟早經確定。依照現行《監督寺廟條例》,其財產之所有權自不容任意剝奪。況該田產之收入,其初系輔助了塵所辦華嚴學校之用。自革命軍興以后,了塵更就漢口九蓮寺設立私立九蓮小學校以宏黨化,即移該產收入作九蓮小學輔助費,亦經呈報漢口市教育局有案,是該產收入與教育有關,更未便有所變更,致礙教育。
了塵搬出了剛剛頒布不久的《監督寺廟條例》,其所援引的主要是該條例的第八條和第十條。第八條云:“寺廟之不動產及法物,非經所屬教會之決議并呈請該官署許可,不得處分或變更。”了塵認為南岳寺田產早已依法登記,當屬廟產,依條例不可隨意被剝奪。第十條云:“寺廟應按其財產情形興辦公益或慈善事業。”了塵認為,南岳寺一直積極響應政府所頒條例之規定,利用廟產辦理了九蓮小學。如果廟產被剝奪,這所小學肯定無法為繼,傷害的最終還是當時政府念念在茲的義務教育事業。
呈文到后,省公產經理處拒絕了了塵的請求,批示曰:“查南湖北港嘴烏魚池兩處營產系由前督軍公署撥充南岳寺產,是否合法姑不具論,惟該南岳寺現既毀廢,前設華嚴學校亦已停辦,是原撥該產目的消滅,自應由公家收回管理。”[4]在省公產經理處看來,南岳寺的廟產本屬公產,當年劃撥給南岳寺,是為了辦華嚴學校之用。現在寺廟損毀,學校停辦,廟產自然要收回。
遭到拒絕后,了塵尚未罷休,于當年12月,再次上呈經理處。他一方面重申南岳寺廟產所有權受《監督寺廟條例》保護,另一方面也反駁了批文所謂寺廟毀廢之說:
至謂南岳寺現已毀廢之說乃鈞處羅前主任片面之認定。了塵為其主持,其任持其存在何毀廢之有?若謂自民十五以來小寺數被駐軍,廟宇不免損毀,現方營業修葺,此在國家將恤償之不暇,決不能因其屋宇曾遭駐軍之毀損更從剝奪其財產之理。至華嚴學校之暫停乃因革命進展注意黨化教育,故暫停華嚴學校改辦九蓮小學,蓋以華嚴學校專事研究佛學奧義不及實施黨化小學教育之迫切,故移該田產之收入作九蓮巷小學之輔助。在黨治下的革命官吏似不應因其挪移佛學教育之基本財產改辦黨化小學教育之故而沒收財產之理。此羅前主任以南岳寺毀廢及華嚴學校停辦為沒收廟產之理由,顯有未當者也。[5]
了塵認為,南岳寺雖因駐軍而稍有損壞,在所難免,但本寺主持尚存,何來毀廢之說。至于停辦華嚴學校,乃是因為華嚴學校專門研究佛法,而現在民眾迫切需要的是黨化教育,故停辦華嚴學校,改辦九蓮小學,南岳寺廟產亦移為支持九蓮小學,以期弘揚黨化教育。
了塵前后兩次的呈文,緊緊扣住剛剛頒布不久的《監督寺廟條例》,試圖說明廟產的合法性以及對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創辦九蓮小學)的熱心。了塵的說辭確實比較有力,尤其是他以廟產創辦九蓮小學,正是當時全國上下推行義務教育的需要,如果廟產被沒收,小學無以為繼,恐怕違背了教育精神。但是,省公產經理處和財政廳對此亦有應付之道。1931年2月,財政廳的批示說:“查該項公產原系撥作南岳寺華嚴學校基金,現在該校既經停辦,自應由官廳收回管理。九蓮小學既設立在漢口,應屬市政府管轄,該校應否設立及應否補撥經費,均應在市政范圍,似毋庸由省公產項下撥給經費。”[6]在財政廳看來,南岳寺的廟產是用來辦理華嚴學校的,如今華嚴學校早就停止辦理。而九蓮小學設在漢口,應該由漢口市政府管轄,其經費應由該市政府劃撥,根本無須專門由公產予以支撐。
財政廳決議下發后三日,了塵去世,南岳寺收歸后歸入湖北公產經理處管理。后經理處撤銷,另建湖北省公產清理處,清理處接管南岳寺,對其廟產進行調查,其廟產歸屬又有了新的轉機。
了塵去世以后,南岳寺廟產案似乎已經完結,不料,事情又有了新的變化。新成立的湖北省公產清理處租務科某股長,聽聞南岳寺僧眾有盜賣廟產之嫌。他在給新任公產清理處處長陳毅民的簽文中說:“十九年,前經理處曾一度將該地收歸公有,嗣以該主持迭呈財所及經理處請予收回成命,經財所呈準省府仍收回管理。九蓮小學設在漢口,毋庸在省公產項下撥給經費。此后情形,奉中即無記載,該項產業本處亦未收管。頃據調查員黃景香報告,該主持了塵已死,其維續人有將寺產變賣企圖,似應派員查明后即據案收回,可否,請核示。”[7]陳毅民接到匯報后,立刻作出指示:
派調查員王遵仁前往該處遵照左列各點,切實詳查具復。交通費由處給發,不得向任何方面索取費用。原卷附發,辦畢仍繳。此諭。
(一)該寺廟宇是否存在,有無僧人,共若干名,住持何人
(二)田產之土質若何,年可收租若干,應向種戶切實詢問
(三)該寺僧有無盜賣企圖,應從多方面詳細探詢
(四)九蓮學校是否繼續辦理,其經費是否由該寺支給
(五)先閱全卷[8]
陳毅民指示要派王遵仁重新調查此案,王遵仁很快就將調查結果呈上。關于陳毅民所開列的第(一)(三)兩條,王遵仁認為,“查問九蓮寺住持乘空及南岳寺和尚了源(系前了塵之道弟),前兩月九蓮寺法徒及中人葉姓私欲將南岳寺寺址基業盜賣,并葉某為此事開旅館,用洋數十元,及被乘空了源和尚查覺乃止。了源和尚在該寺住守近兩月矣。又查寺內房屋倒塌十分之九,尚一大棟兩小間未毀,內大木金神數座,其前有房屋二十余間月可收租洋拾元左右,以作了源和尚守寺的生活費。”[9]也就是說,之前所聽聞的有寺僧試圖盜賣寺產的事情,確有其事,只不過被及時制止了。關于第(四)條,王遵仁說:“查九蓮寺老僧了塵已死,繼續該寺之主持乃乘空和尚。該寺內設九蓮小學校,以培殖佛徒為旨,其附近設有貿民小學校,以教授普通知識及黨義為主,體其一切費用均歸九蓮寺產負擔。”關于第(二)條,王遵仁說:“查北港嘴地九十五畝余,水田旱地各一半,地勢低下,現田已經淹沒一大半,土質富于粘性,稍旱則泥如鐵。又查本處于民十九年三月,前羅主任已更換執旱地,每畝年租洋一元,田地甬道各執有十九年納租條共約,年可收洋七十元左右。此系魏商之姓分種,又烏魚池田八畝余,除地澤凹地兩畝余,不適耕種。其余五畝余最宜種稻,土質良好,年可收養八元之譜,但本年收回,訖未收租,此系胡英二姓領種。”從王遵仁的調查來看,之前湖北省公產經理處收回南岳寺位于南湖和烏魚池的田地后,實際上并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管理。
鑒于寺僧試圖盜賣廟產,確為事實。省公產清理處打算將該南岳寺剩余寺廟房屋等也一并收公管理。陳毅民為此上呈湖北省政府:
本處接管后,經照案派員前赴該處實地查勘,呈復,稱道:查武昌南岳寺原住持了塵和尚早已圓寂,其寺已毀十分之九,現僅存有一大間二小間,由了源和尚住守。前面有房屋二十余間,月可收租洋約十元之譜,歸該守寺僧收作生活之資。九蓮庵住持業已圓寂,探聞兩月前有地痞葉某等串同九蓮庵不法僧徒在旅館中密議企圖盜賣南岳寺基址,嗣被了源發覺阻止,此事遂寢等情,附據該員面稱該寺位居要沖垂涎此頗多等語。據此,查該寺房屋既已毀廢不堪,實際上已無保護古跡之可言,而不法僧徒時復有盜賣寺基之企圖,維事經中止,難保不故態復萌,本處為防微杜漸,計擬即派員測丈立標,呈請鈞府準予收回管理。
公產清理處的這個決定,尚未交省府核準,即已被南岳寺僧人知曉。寺僧問賢于1932年8月4日上呈公產清理處,說道:“昨奉鈞處調查蒞寺勘諭寺屬房屋,擬提交鈞處。僧聞實惶駭萬狀,該寺屬田畝已無著,若房屋又復提去,不惟僧無為生,神祀將斬,世道人心,俞以不堪聞問。而國民政府新近又復通令保護廟產及僧人,在案可憑,朗查尤覺顯與不合。況現值赤焰蔓延之際,為促進誅心之作起見,尤有賴于佛法之昌明,曾擬于最短期內籌設佛學研究一所,以宏教化而正人心。惟是田畝無著乏米為炊,莫由興辦用,特具情懇請鈞處垂念世道人心,可否將已提田畝發還專作興辦佛學研究所經常費用?至于現有破屋數椽關系神祀甚矩,尤懇俯賜矜憐依法保護以符通令而宏教化。”
僧人問賢的要求顯然沒有被許可,省政府最終同意了公產清理處的要求。省公產清理處于當年9月,通告了源(緣)盡快交出執照,并派技士施光寅會同調查員王遵仁前往南岳寺測丈繪圖。通告云:“適據前傾當以該僧方外孤苦,不無可憫,即具呈省府擬請擬準其暫時借住一間,加以時間限制,藉示體恤,余均收回管理……經派員前往該寺報照地址測丈立標并傳諭,現住各租戶來處認租,暨追繳前頒執照外,合行通告該僧遵照迅收前領營產局所發執照,繳處傳呈銷毀。仍準該僧一人借用房屋一間以便居住,惟以復不準傳及生徒或他人,俟本處派員到寺指令后,另行給據以憑執掌,切勿怠延。”
施、王二人測量后發現南岳寺現有地方數與原有數量不符,“查原有方數確系五百七十方,因蕭督栽留碑記可考前測文屬于該廟地基,僅貳佰柒拾陸方丈。”[10]考察南岳寺左右房產后,他們懷疑南岳寺私下賣地,建議詳查此事。后不知何因,省政府批準下發后,“案雖呈準,迄未執行。”[11]
1934年,太安繼任南岳寺主持。當年3月7日,太安上呈湖北省政府,要求撤銷財政廳決定,歸還南岳寺廟產。太安稱了塵圓寂之時,他正在外面云游,寺中小僧不能理事,故財政廳決定下達后南岳寺才遲遲沒有上訴。相比于了塵的呈文,太安的呈文寫的更加有理有據。了塵在申訴自身請求之時,更多的簡單羅列事實,且指責羅主任誠心違背《監督寺廟條例》,太安則專門聘請了事務所律師夏甘澎為其謀劃,故呈文先強調羅主任、財政廳都是受人誤導。擺正態度之后,列舉各項法律條文,證明南岳寺廟產合理合法。
太安要求撤銷財政廳原處分,歸還南岳寺廟產,列舉了四條理由:
第一,明確南岳寺寺產的性質。他認為,“此案經理處呈請沒收于先,復呈請發回于后,二財廳終不免于沒收者,蓋因其時財廳與經理處誤信佃戶余克儉華嚴學校停辦之說,而僧了塵不知此項權利之性質為抗辯,經理處后任亦未嘗以此項權利之性質代為說明也。此產系撥給南岳寺作助香火之用,湖北督軍公署發給之永遠管業執照,載有明文,是故收益,只須作助香火之用,并不限定其必須辦理華嚴學校也”[12]。南岳寺寺產乃是湖北督軍公署撥給南岳寺作香火之用,并非因為華嚴學校之故。了塵辦華嚴學校,以及后來的九蓮小學,乃是自主參與公益事業,符合《監督寺廟條例》的規定。本寺佃戶余克儉因妨害禪寺建筑,被了塵告上武昌法院,判刑三月,出獄之后攜私向湖北公產經理處謊報南岳寺為荒寺,華嚴學校也已停辦,經理處羅主任聽信其言,而了塵又不懂廟產性質對此案的意義,最終導致小人蒙蔽,做出收歸南岳寺廟產的決定。
第二,南岳寺寺產登記是符合法律規定程序的。湖北督軍公署劃給南岳寺的土地乃是荒地,故登記執照上寫明此地無關軍用。經了塵悉心經營,方成熟地,并將廟產于法院登記,受登記法規保護。即為私產,未經南岳寺同意,任何機關、團體及個人不得占有此財產。南岳寺并沒有出賣或贈與寺產的舉動,財政處將寺產收歸國有的決定自然不能成立:
依據登記法規,除虛偽登記,應負刑事責任外,一經登記,即有完全之公證力,非經南岳寺之處分,任何團體機關及個人,均不能享有此項田產之所有權,此又就私權淂喪之原理,私權之取得,嘗為原權利人本于權利作用轉移于他人,此項田產既未經南岳寺之出賣與贈與,是主體并未變更,試問財廳又何從而取得權利耶?官產依法亦復登記,若財廳將此項田產履行登記之手續,則勢必發生權利上之抵觸,武昌法院又將何以處此耶?故即此一點而論,財廳其時之沒收處分,系受蒙蔽,以致及乎法律,更彰然明矣![13]
第三,湖北督軍公署辦法的執照甚多,何以單單沒收南岳寺的廟產。太安很有技巧地避開了這種發問語氣,而是稱經理處受小人蒙蔽,做了錯誤決定,財政廳亦被牽連,并非成心要收歸南岳寺寺產,否則“湖北督軍公署所發執照,至此項田產止,已達一百三十五號之多,如非佃戶余克儉挾嫌謊報,經理處輕信一面之詞,建議財廳沒收,何以財廳不將其他執照管業者,盡予沒收耶?”[14]
第四,南岳寺寺產受法律保護。“竊寺產應加保護,不獨《監督寺廟條例》規定綦嚴,即國民政府行政院亦均頒有明令,不準軍警任何機關團體個人,侵奪占用,此要皆保障約法上所許之國民權利而然也。我省政府維護人權,神天共鑒。”《監督寺廟條例》對寺廟寺產有明確的保護條文,行政院也下發過相關命令,湖北省素來維護人權,想必自然會準許南岳寺的訴愿。
呈文上報之后,湖北省政府責成財政廳查明情況。因財政廳收回南岳寺廟產之時,南岳寺并無太安此人,省政府要求財政廳查實情況。了源(緣)遂再上呈文,并在呈文中聲明,“了塵逝世后,了緣曾暫代住持職務,現因精神衰弱,已不理寺事,由徒太安繼任住持,故凡對內對外一切意思指表示,皆以太安名義行之”[15]。
情況說明之后,3月20日,太安再次上呈省政府,以法律為依據,說明原處分官署處分若不合法,當事人提出異議,原處分官署亦察覺前處分不合法,應自覺撤銷前處分,這一規定“與訴愿法第五條第七條第二項之規定無關,行政院著有三五八一號明令,并經內政部于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轉令各省民政廳有案。本案在實體法上,原處分實與法不合,故財廳毫未駁斥,奉批前因,理合呈請鈞府,指令財廳取消原處分,另行通知承租各佃,向寺認東,則神僧同感鴻施大德矣!”[16]有了法律的支持,當年6月,省政府令財政廳派人核查呈文中內容,認可了太安呈文中所列舉的各項理由,要求財政廳準如所請辦理,但要求南岳寺要嚴格遵守《監督寺廟條例》,“原撥給南岳寺南湖北港嘴、烏魚池兩處營產一百零三余畝有奇,及南岳寺房屋基地現經呈準,發還該僧了緣太安等接收管業,該僧等應照案領回妥慎管理,一上動產原系給予該寺作為香火該僧等祗能將每年收益用于整理寺院不準將產業擅自處分。該僧等于宣揚教義,修持戒律以外,不得有其他不法行為。違反以上兩條經佛教會檢舉或被告發查明屬實者仍將撥給地產由公家收回管理。”[17]
注 釋
[1]馮兵:《國民政府時期湖北公產清理研究(1927-1949)》,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年.
[2]《整理湖北公產計劃書》,《湖北建設月刊》第1卷第1號,1928年,第21頁.
[3]《湖北省政府關于不服省財政廳沒收寺產處分提起訴愿候令查明的訓令、批文及僧太安的呈文》(1934年3月)
[4]《湖北公產經理處關于批釋了塵為南岳寺廟產證據照片藉詞混爭仰速遵做的批文》(1930年10月),湖北省檔案館藏檔案LS20-11-437.
[5]《南岳寺釋了塵關于批令抵觸法律懇依法更正原處分以保產權而維教育的呈文》(1930年12月),湖北省檔案館藏檔案LS20-11-437.
[6]《湖北財政廳呈復據公產經理處查復釋了塵請發還廟產一案由》(1931年1月),湖北省檔案館藏檔案LS1-5-393.
[7]《湖北財政廳指令及附卷》(1932年7月),湖北省檔案館藏檔案LS20-11-437.
[8]《湖北財政廳指令及附卷》(1932年7月),湖北省檔案館藏檔案LS20-11-437.
[9]《湖北財政廳指令及附卷》(1932年7月),湖北省檔案館藏檔案LS20-11-437.
[10]《施光寅、王遵仁關于測繪武昌南岳寺、南湖之北港嘴、蓮溪寺之烏魚池等處基地畝數與原有畝數不合的報告》(1932年10月),湖北省檔案館藏檔案LS20-11-437.
[11]《湖北省財政廳關于查明南岳寺產業被收經過及擬議辦法等案的呈文與湖北省政府的指令》(1934年6月),湖北省檔案館藏檔案LS1-5-393.
[12]《為不服湖北財政廳沒收寺產處分提起訴愿事》(1934年3月),湖北省檔案館藏檔案LS1-5-393.
[13]《為不服湖北財政廳沒收寺產處分提起訴愿事》(1934年3月),湖北省檔案館藏檔案LS1-5-393.
[14]《為不服湖北財政廳沒收寺產處分提起訴愿事》(1934年3月),湖北省檔案館藏檔案LS1-5-393.
[15]《武昌南岳禪寺僧了源等關于寺產被沒收奇冤莫白墾派員徹查撤銷處分等情的電文與湖北省政府訓令、批文》
[16]《財字第四三一八號,財政股天字第2640號》(1934年3月),湖北省檔案館藏檔案LS1-5-393.
[17]《湖北省政府財字第六六八五號指令廳呈復查明南岳寺產業經過及擬議辦法祈核示由內開》(1934年6月),湖北省檔案館藏檔案LS1-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