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輕紡城小學,浙江 紹興 312030)
數學是學習所有理科知識的基礎,也給我們平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幫助。可是數學獨特抽象的思維使學生無法直接理解,尤其是出現數學符號的時候,如何用符號去表示另外一個事物,學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難。這就需要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花更多的心思,用更多的方法,讓小學生認可數學符號。讓他們對數學符號有一定的反應能力,進而學好數學。所以,數學符號在教材中的表現形式就顯得特別重要,本文主要對數學符號的含義及變現形式做簡單的探析。
對于不同年級,數學符號的意義是不同的。在小學階段,數學符號的意義是用來表示不同物體數量、形式和數學關系的一類符號。比如四本書、五套桌椅、2+3=5、4<5等等。可是在高年級數學中。數學符號是指有一定數學含義的專用標記物,比如通常用x表示所有的未知數,y=kx+b等,數學符號反映了事物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一切,用簡單的數字與字母通過一定的關系,代替我們生活中的事物規(guī)律。而意識則是人的頭腦對于客觀事物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2]。小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需要充分認識到數學符號的意義,保持數學符號意識,遇見實際中有關數學邏輯關系的問題,懂得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所以符號意識是學生對數學知識與邏輯關系的一種內在的認可,在這種認可下去體會數學的內涵,并結合理論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中的一種能力。
對小學生而言,所有的事物都是現實存在的,每一個東西都能摸得著看得見,沒有物體數量上的累積和縮減,沒有復雜的邏輯關系。數學思維如何得到小學生的認可,筆者認為應該在表現形式上做到有理有序,循序漸進。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最先引進的既是數學符號。我們可以用任意一個字母表示一些事物、用一些簡單的符號表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用符號與字母的組合形成一定的公式,表示隱含關系,公式一旦確定剩下的代入數據就可以了,大大增加了工作學習效率。
孩子接觸學校之前,家長會告訴孩子這是手機、電視機、茶幾等等。所有的東西都是具體的、真實的。對孩子而言,沒有數量的意義,也沒有邏輯之間的關系。而到小學之后,學校老師會用1234將所有的東西量化,告訴學生可以用數學的思維進行表達,去解決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最開始就是用“1”去代表任何的數字,比如一條小狗、一只羊、一塊橡皮擦。當數量變多之后就會變成兩個或三個甚至四個甚至更多,學生逐漸就會意識到數的關系,并將數字與物體實際的聯系在一起,將生活中的事物用數學語言描繪。
在一年級上冊,教材課本中就出現了1-5的元素符號,要求學生對“5”以內的的數基本了解。學生要能夠說出它們的順序、大小,并隨機說出每個數字在第幾位。隨后出現了關系符號,也就是大于、小于或等于號,要求學生能正確的讀寫和理解其含義,會用符號的形式去描述數的關系。當數累計或減少的時候,懂得用關系符號去表示出來,物體實際的關系,并用數學語言表示。運算符號即“5”以內的加減運算,要求學生理解最初的加減,懂得將學到的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并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常見問題。約定符號則是表示數的“分”與“合”,要求學生認識符號,能根據符號的意義懂得數的分與合,會將幾個小數合成一個大數,或將一個大數分成多個小數。
一年級下冊,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結合符號“()”。在一個等式中利用括號將運算順序發(fā)生改變。
二年級上冊中,接觸到計量單位符號:長度,用cm、m的字母組合代替漢字的“厘米”和“米”,使學生理解長度的單位。并能用符號語言解釋物體的長度。還有運算符號中的“x”(乘號),將多個相同數字相加的過程變成了乘法運算。要求學生懂概念會應用。
二年級下冊,接觸到計量單位符號的重量單位“g”和“kg”,即“克”和“千克”,要求學生學到質量的單位,并能用符號語言解釋物體的質量關系。運算符號中增加了除號“÷”。要求學生理解其含義并能夠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結束語:小學生在低段年級學習的數學符號是數學知識的基礎,對于小學生而言是意識與理解過程中的一大突破,是小學階段的難點,數學符號意識是小學生對新事物的一種反應能力。小學教材在這方面對課程的布局,充分根據小學生實際情況和理解能力,分階段列入,表現形式由易到難,使學生的能更輕易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