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花城小學,湖南 長沙 410005)
語文學科的德育內容十分豐富,它影響著學生道德品質、思想觀念和精神信念的形成,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走出離開教材的思想內容進行純工具訓練的誤區,要把社會的主流價值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積極樂觀、努力進取的品質。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點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挖掘教材的思想內容,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公民素質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之中。當今社會需要德才兼備的人,這樣的人才培養任務自然應該由各級各類學校承擔,因此,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重任就落在了教育者的肩上。因為語文工作者需要特別注意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融時代的需要和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于其中,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小公民。
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和兼顧道德和思想品質教育,是語文教師應盡的義務,當然,語文教學應以語文教育為主,不能因為強調德育而沖淡了語文教育的本色和主體地位。因此,在進行德育滲透時要講究一定的方法與藝術。
語文教師應通過介紹寫作背景、挖掘思想內涵、引導學生欣賞、總結中心思想和提升精神高度等方式,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在學習文學作品時概括提煉主要內容、中心思想等,既是對文學作品形式的解構,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直接落實。例如講解《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筆者先介紹寫作背景,分析故事情節,引導學生欣賞描寫賣火柴的小女孩心理和語言的句子,深入體會人物形象,認識資本主義社會政府腐敗的本質,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
語文教材里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編者經過周全考慮篩選出來的經典作品,濃縮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蘊含著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積淀著人間真摯的情感,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優秀素材,關鍵是教師如何將其貫穿、滲透到課堂中。比如學習《懷念母親》,可以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愛國情懷,學會感恩……這樣,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僅能夠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技能,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可以逐漸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1.語文教師要善于采用適宜學生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使學生易于也樂于接受道德教育。另外,要注意改變教學模式,把握學科知識和德育知識的結合點與切入點,寓德育知識于學科知識中,及時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汲取知識,這樣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能夠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從而全面提升綜合素質。比如對古典名篇的學習,教師可以結合課文的時代背景進行教學,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秀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教育。如講授《詩經.采薇》一文時,筆者詳細介紹了古代將士守衛邊疆的苦況,這樣就更好地表現了將士在思鄉中不忘守衛家園的感情。
2.通過富有情感的教學和巧妙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真摯的情感,使他們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章蘊含的真、善、美,激發學生愛祖國、愛自然、愛生活的高尚情操,這樣,學生在學習中不僅掌握了一定的語文知識和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從而達到不斷提高自己道德品質的目的。例如,學習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使學生在詩文的字里行間感受到詩人洋溢的愛國熱情。
1.在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滲透。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的主要場所,它以教材為本,因為教材中有極其豐富的德育內容,諸如愛國主義、艱苦奮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課堂教學中應實施德育與智育的統一,不能離開語文訓練去進行德育,更不能讓語文訓練從屬于德育。同時,進行德育滲透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現在的學生在正確對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熱愛勞動、服務集體、勇于奉獻等方面,都比較欠缺,他們看問題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質,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注意這一特征。
2.在教學中加入情景教學,使學生在表演中通過實踐活動受到教育。目前的語文教材精選了歷代文學作品中的優秀篇目,向學生展現了一個豐富的人物長廊。例如在講解《晏子使楚》一課時,筆者讓學生課下分組準備,節選課文內容,組織排練,上課時進行表演。因為經過事先的準備與積累,學生在表演時基本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體會了課文的中心思想。
總而言之,語文學科是智育與德育的統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立足于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充分發揮學科優勢,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學中充分滲透公民教育,把公民教育貫穿于語文知識傳授和聽、說、讀、寫的訓練過程中,將更多的學生培養成品學兼優、具有健康人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