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市城區中心校西王小學,山西 運城 043300)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新課程改革給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新的變化,在農村改革和經濟發展下,農村的小學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語文閱讀的教學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找尋問題根源,解決問題,為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育水平,學生受教育情況作出貢獻。本文對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育作一些淺顯的個人推薦策略。
在農村一般在學生中缺乏一個好的課外閱讀氛圍。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孩子從小做事風格有一定程度是受家長的影響,在家中,多數家長由于自身條件等問題,忙碌工作,不能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的榜樣,也沒有時間督促學生在閑暇時間多讀課外書,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后多數是去玩或者幫助家庭減輕繁重的農務勞作等,在思想上,家長的印象里完成了家庭作業的孩子就是完成了學習任務,沒有一個讓孩子多讀書,讀好書的思想,家里也沒有豐富的書籍供給孩子閱讀,導致孩子沒有機會,也沒有去多讀課外書的想法,進而導致學生的閱讀量下降[1]。
在學生想要閱讀課外書的時候,一般在家長的思想中,買的都是作文書,誤以為課外閱讀書籍就是只有作文書一種,形成了學生一般只讀過作文書。其實課外閱讀書不僅僅是作文書,一些名人傳記,散文詩集等,都可以買給學生閱讀,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讓學生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多學習名人的思想,養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等,對學生日后的成長和學習都是有幫助的,學生的課外閱讀廣了,思想和意識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學生在課后的閱讀情況不光得不到家長的重視,還有教師重視程度不夠。可能源于農村條件的問題,大部分的閱讀量相較于同年級的城市學生要少,閱讀刊物的水平也相對于來說低,教師一方面源于交通等原因,學生閱讀的課外書籍少之又少,只能讀到課本上常規的文章,無法給學生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書籍資源,一方面源于艱苦條件和農村支教教師少的原因,沒有多余的精力和時間對學生課外閱讀進行監督。
興趣學習是近幾年來,在教育上被極為提倡的,讓學生對閱讀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生自發去找書讀,渴望閱讀,自然就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在教學上,老師可以合理運用學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講述《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時,可以講個和文中有關的小故事,然后提問學生,天上的太陽為什么叫太陽啊?對于太陽有什么看法?或是讓學生去文中找到不一樣的看法,然后下課時又可以讓學生讀課外書尋找類似的文章讀,這樣既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又能讓學生再讀新的閱讀時,聯想到課上學的文章,加深學生對課上學習知識的記憶,又擴展了新的閱讀文章。在學生做課外閱讀找到故事結尾時,適當夸獎學生,形成榜樣效應,讓學生知道好的課外閱讀量可以得到教師的夸獎,使學生對閱讀充滿熱愛,也就達到了讓學生對閱讀充滿興趣的目的[2]。
由于學生年齡小,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推薦一些適合學生當前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的課外讀物,做好讀物推薦工作,讓學生讀到適合自己的課外讀物時不吝嗇與同學分享,例如:在講述《凡卡》時,可以給學生們樹立榜樣,然后表示出主人公對讀書的渴望,教育學生珍惜讀書機會,多與人分享好書,可以在班級中建立小的讀書角落,讓學生把喜歡的課外書都放在讀書角落,大家可以互相向讀書角落借取讀物,學生在閱讀量上會自發的形成一定的比較,促進班級內良性風氣的形成[3]。
現如今,雖然農村改革進程比較好,但還有很多地方交通等問題比較落后,教師應該向當地政府等有關機構申請,為學生課外閱讀進行一些經濟等方面的援助,比如為學生募集外界閑置的課外書,給學生閱讀范圍加大;推行更完善的農村支教政策,招收到更多愿意到基層為教育事業奮斗的教師,減輕農村教師身兼數職的壓力,為學生帶來更多,更完善的教育。
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就提高了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扎實的基本功是未來提升的保障,廣闊的閱讀范圍和閱讀量也能使孩子對生活,對學習有了更好的認識。希望教師可以和家長一起,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國家重視起對偏遠地區農村的教育環境,為我國學生的教育水平作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