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沈陽市遼中區茨榆坨第一小學,遼寧 沈陽110200)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催生了小學語文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為德育教育的滲透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互聯網時代小學生接觸到更為密集的外部信息,受到更為多元化的思想沖擊,如何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發揮互聯網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優勢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面臨的現實問題。與時俱進變革傳統德育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與高尚的道德品質是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首要任務。
小學語文教學在教授學生基本的語文知識、語言表達、語言運用的同時還以深化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借助德育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道德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教學實踐中,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會得到相應的的鍛煉,學生的道德思想也會得到顯著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蘊含傳統道德思想的語文課文時,借助互聯網搜集相關的德育教育實例,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借助互聯網開展德育教育,加強德育的滲透可以有效的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針對性。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德育情景模擬,有針對性的開展情景教學,由此轉變傳統德育教學中枯燥的文字、蒼白的說教模式,促使學生在聲音、圖像、動畫等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加深對德育語境的理解,使得小學語文教學更具針對性。借助互聯網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得以通過交流平臺與學生、家長開展互動,學生的心理障礙、心理負擔會減輕,思想表達、語言交流也將變得更加的流暢,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也將得到凸顯。
當前很多小學在開展德育教學的過程中依然沿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單一的灌輸致使學生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在心理上對德育教育產生抵觸。缺乏個性化的德育教學模式不利于挖掘學生的潛力、不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不利于良好的師生關系的構建。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灌輸,自身缺乏獨到的見解,不能順應社會的發展提出個性化的觀點。例如在向學生講解愛護老人這一優良道德傳統的時候,向學生提問老人倒了扶不扶這一問題,學生只能機械的說扶,當問及其深層次原因時,學生并不能結合社會現實回答出個性化的見解。如何與時俱進、因材施教,順應社會發展趨勢,選取個性化的德育教學模式,需要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深入探索。
當前部分小學語文教師自身教學素質、業務水平存在嚴重的不足。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計算機教育,在互聯網時代處于更嚴重的信息劣勢,不能熟練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嚴重的阻礙了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教育效果的發揮。除此之外,受到小學語文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限制,教師選取的語文德育教學素材過于陳舊,很大程度上與社會脫節,不利于學生對相關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的理解,使得原本快樂有趣的德育教育變得枯燥無味。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傳播范圍顯著擴大,學生接觸到更多的社會信息,更容易受到多元的社會價值觀念的沖擊,但與此同時,互聯網的不可控性也給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對小學語文教師自身的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加小學校園網絡建設,實現校園網絡全覆蓋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提高學校網絡資源利用效率,對學生全面開放校園網,教師對學生進行及時到位的指導,引導學生辯證的看待網絡中的海量信息,提高學生的辨別、選擇能力,幫助學生對多元的社會價值觀念有著正確的理解與把握,以提高學生對互聯網時代網絡環境的適應性。借助校園網絡,轉變傳統的德育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填鴨式的灌輸教育模式。例如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對語文課本內容加以學習,借助網絡開展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溝通交流,從作文素材中提取出有價值的思想道德觀念。
為了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水平,加強德育教育的滲透,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有針對性的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熟練的掌握計算機技術,提高網絡使用效率,熟練掌握多媒體設備的使用方法,依托互聯網平臺,更好開展德育教育,將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育更好的結合,在提高語文教學的情境性、情感性的同時收到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實時關注社會熱門事件,把握社會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的正確導向,選取合適的德育教育素材,提升德育教育的趣味性、實效性。
結語: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逐漸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也將不可避免的受到網絡的影響。應對網絡時代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教育實踐中,應該針對德育教育方式落后、教師教學水平不足等問題采取加強校園網絡建設、提升教師自身業務水平的針對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