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河埒中學,江蘇 無錫 214000)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的學科品格和核心能力。地理學科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由“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構成。作為一名初中地理教師,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課程標準和教材需要,選擇合適的課堂組織形式和教學方式,不斷調整教學策略,有目標、有意識、有步驟地將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貫徹到地理課堂中,讓學生發展“核心的”“關鍵的”“必備的”能力和品格。
學生建立人地協調觀,就能夠正確認識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影響環境的不同方式、強度和后果;能夠理解人們對人地關系認識的階段性表現及其原因;能夠結合現實中出現的人地矛盾的實例,分析原因,提出改進建議。
“地理在各個不同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興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地理教育國際憲章》中的這段話道出了現代地理教育的價值所在。地理學與其他學科在內容和形式上明顯不同的是,除了文字系統外,還有較多的圖像,各種地圖、景觀圖、描繪圖、示意圖、結構圖、統計圖等,有機地構成了一個“圖像系統”。比如,在課堂中,教師有意識地從圖像系統著手,每次選取一張圖,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講圖競賽。剛開始,學生看圖雜亂無章,總要看很長時間經相互補充才會說出一條“線”或一個“點”。幾次練習后,學生摸到了竅門,看圖的有序性和整體性不斷增強。這種由形象到抽象的形式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就被調動起來。
學生運用綜合思維方法,就能夠從多個維度對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分析,認識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其發生、發展和演化的過程,從而較全面地觀察、分析和認識不同地方或區域的地理環境特點,并且能夠辯證地看待現實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經緯網”教學中,可設計以學生課桌的橫排為緯線,豎排為經線,學生不同座位代表不同的位置,選中間一豎排學生舉起右手,表示0°經線(本初子午線),選中間一橫排的學生舉左手,表示赤道……在教師指導下開展游戲競賽。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活動熱情,而且學生很快在游戲中發現規律,并且牢牢掌握東西半球劃分、南北半球劃分、利用經緯網找位置等知識。從身邊引入地理概念,畫模糊抽象的經緯網為教室的橫排豎列,既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激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活躍了課堂氣氛。
學生掌握區域認知方法,就能夠形成從區域的視角認識地理現象的意識與習慣,運用區域綜合分析、區域比較等方式,來認識區域特征和區域人地關系問題,形成因地制宜進行區域開發的觀念。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22頁“活動2”,教材列舉了《中國主要交通干線圖》,大多數學生對云南不是很熟悉,在江浙滬區域旅游機會很多。因此,教師可以嘗試進行兩個同類型班級做實驗比對:一個班級按照教材原題實施,另一個換成“云南的小明暑假去上海和江蘇旅游”并配合《上海市地鐵線路圖》實施,以小組合作形式,限定時間完成4個活動題。操作過程中,學生關注度和參與度都比較積極,尤其是運用《上海地鐵鐵路圖》的班級反應尤為熱烈,全程討論非常激烈,尤其是去過上海的學生對于此圖非常熱衷,會選擇最優路線乘坐地鐵去景區,還會考慮到上海至昆山的地鐵線節省交通費用和時間。通過這種符合學生實際生活案例的設計增強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靈活運用,更能加深對區域地理的認知。
學生具備地理實踐力,就能夠運用適當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實踐活動,對地理探究活動充滿興趣與激情,并會用地理眼光認識和欣賞地理環境。
針對無錫流動人口較多,逢年過節學生返回老家的現狀,在學習八年級上冊《交通運輸》時,通過引入“百度地圖”,學生在電腦上輸入出發地和目的地,選擇不同的交通運輸方式,讓學生體會到所作選擇會影響到行程長短、所需時間、是否經濟實惠等,了解選擇交通運輸方式需要考慮的因素。尤其是通過網絡篩選出最優火車線路,讓學生在了解地理信息技術與先進科技發展的同時,通過聯系自身,熟記我國主要鐵路線的名稱,掌握了主要鐵路干線,從而最終達到解決學生的實際生活問題的目的。地理教學過程中,適當利用網上的信息、數據、軟件等十分豐富的地理教學資源庫,能夠引起學習者關注,運用能激發學習者“內驅力”的教學手段來組織教學,可以實現將學習者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
地理核心素養關注學生適應當今與未來世界發展最關鍵的素養,是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體化和細節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發展規律,緊密圍繞學生的實際生活開展教學活動,豐富教學手段和內容,不斷摸索,不斷創新,尋求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