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生東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太華初級中學,福建三明 366103)
筆者長期扎根農村教育教學,在多年的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最大的困惑就是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熱情呈逐年下降趨勢,尤其是在八年級這個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學生的英語成績兩極分化明顯,甚至很大一部分學生完全放棄了英語學習。基于此,筆者在日常教學中做過學生英語學習困難多方面成因的探究,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他們共性存在的一個問題,即語音的薄弱。語言作為一種交流工具,它首先是有聲的,聞聲知意在語言交流中是最基本的要求。可見,掌握好英語語音對英語的學習多么重要。本文主要通過現行九年義務教育下英語學制、選用教材、課標要求,結合筆者日常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英語的語音教學。
目前,大田縣城鄉各小學英語課程選用的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版英語教材(福建省專用),全套教材總詞匯量嚴格控制在課標列出的680個二級詞匯上,并從五級詞匯表中選出相對簡單但又符合話題拓展的詞匯。它從視聽入手,突出內容的淺顯易懂,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途徑感受并體驗語言。這是一套體現課標精神的教材。但是,筆者翻閱小學三年級的英語課本時發現,作為零起點的教材,其在編排體系上并沒有語音教學章節。因此,它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對學生系統的拼讀能力的訓練,對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缺乏有效的指導。所以,許多小學畢業生在完成四年的英語學習之后,仍不能自主地進行單詞拼讀。
大田縣所有初中都采用仁愛版教材。仁愛英語的內容以《課程標準》理念和目標為依據,設計并側重第一單元為預備學習單元,使小學開設課時不充分的地區,尤其是像我們山區的農村中學能夠很好地開始初中英語教學。例如,在語音訓練板塊盡可能使用小學階段要求掌握的最基本的432個詞匯。這樣可以讓學過英語的學生在系統復習的基礎上開始新的學習;而對于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也可以由易到難逐漸過渡。
新課標中規定了英語五級詞匯量在1500個左右,七年級學生在經歷了四年的小學英語學習后,他們所涉及的二級詞匯量已經占到完成初中學業后需要掌握詞匯量(1500)的40%以上,應該說能夠較好地應對初中課程。在七年級開始英語正式授課前,筆者曾對班級內的每位同學做過簡單的語音測試,如國際音標的發音、簡易單詞的認讀、日常基礎交際用語的情境反應等。實際的檢測結果大出意料之外,一個班級里絕大部分學生對英語音標的認識幾乎為零,更無從說語音語調的正確把握。筆者沒有親歷小學的英語課堂,但可以想象,在小學的四年英語學習中,他們很少有人能達到課標要求的二級中對語音的要求。令人欣慰的是,仁愛初中英語教材在編寫上考慮到了這一點,作為一套零起點的教材,給七年級新生學習英語留下一定語音再學習的時間。有鑒于此,英語的語音教學在初中階段不能泛泛帶過,而應該從頭做起,在教學中要夯實語音基礎,這對于初中生英語的進一步學習是一種很好的推動作用,對于原初英語學習困難的學生也是信心上的重塑。
針對筆者上述有關七年級新生的英語學習情況,“突破拼、說”在入門教學階段是一種很好的入門教學模式。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困難和障礙是單詞的拼讀識記和“聾啞英語”。不解決這兩個主要矛盾,學生的主動學習、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便無從談起。從相當一部分的學生放棄英語學習的現狀來看,必須突破這兩個障礙。筆者在查看七年級學生課本課堂筆記的時候發現,盡管課程已經上了很多課時,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英語生詞的讀音用漢字標注。試想,如果英語學習到一定程度,在面對大容量的文章閱讀時,學生還能跟得上嗎?其結果只能出現放棄學習的惡性結局。故而在七年級入門教學階段采用“突破拼、說”的集中教學模式,可以通過一定量的拼讀訓練,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聾啞英語”的現狀,正確掌握英語語音拼讀,為英語的長久學習打下良性基礎。
“突破拼、說”入門教學一般安排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通常用一周時間學習26個字母的讀音和書寫,初步認識48個音素。由于受我們母語——漢語的影響,學生對5個英語的單元音/a/,/o/,/e/,/i/和/u/容易誤讀成漢語單韻母中的a、o、e、i、u元音,從而影響到對單詞的拼讀。例如,簡簡單單的red ,有的學生就讀成/r?d/,這明顯是受到漢語字母讀音的影響。為解決這一問題,通常可以采用“字母和音標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字母和音標教學是英語入門教學的第一關,它是培養學生拼讀能力的基礎,可以采用字母分類教學和字母、音標同時呈現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即按含有相同音素讀音的字母分類教學。這樣可以省時,易于糾音,同時在教學字母時呈現各種字母發音所含的音素,結合字母教學讓學生感知音標,避免把26個字母的讀音誤讀成漢語拼音的26個字母。利用音標進行拼讀,使學生不但讀準了字母,而且認識與漢語拼音相似的元音和輔音音素,這樣為后面的音標教學埋下伏筆。在48個音素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正確將手寫體和印刷體進行對應,這樣教師平時教學板書音標時學生不會因為書寫體的差異而影響到對單詞的拼讀。另外,在接觸所有音素的基礎上,對國際音標進行元音和輔音的分類,讓學生進一步明確音素的概念,并且知道它們通常是由哪些字母或字母組合發出的。
英語語音的范疇不僅僅是48個音素的認讀。在完成第一階段國際音標的強化學習后,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可以正確拼讀單詞,但實際上并未如此。我們已經把48個音素很好地教授給學生,可是他們在面對新詞時存在很多發音上的錯誤。英語作為一種拼音文字,每個單詞都有自己特有的音節,即使在不同單詞的某一個音節里含有相同的元音字母(或元音字母組合),它們的發音也不是一成不變的[1]。仁愛英語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作為一個過渡單元,其中的詞匯基本上屬于課標中二級詞匯范圍,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接觸過。所以,充分利用現有的教材,在七年級第一學期的前階段,有目的地進行單詞集中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的很好的語音訓練。機械地記憶48個音素并不代表語音學習的完成,只有通過大范圍的拼讀單詞,正確地把握單詞里的每一個音素的讀音,不斷提高復現率,才能讓學生在用中學、學中用,在潛移默化中掌握語音的準確發音,并逐步掌握讀音規則。這比死記硬背發音知識的效果好得多。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始認識拼讀規則,學會把握音節和重音。要及時糾正學生在拼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語音的初級階段,不少學生在念以爆破音結尾單詞時往往會尾音過重而多一個音節,如book,學生就很容易念成/buk?/。輔音連綴的讀法同樣是許多學生易犯錯的情況。另外,對音的脫落和同化,也要引導學生去觀察和領悟。通過集中拼讀單詞,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基本的語音發音要領。這種做法要貫穿于每一節課對生詞的學習中,并長久堅持下去[2]。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還有一個感受,許多學生已經能夠較好地朗讀單詞,也能快速地根據讀音寫出某一個單詞,但在聽句子時卻常常不能完全把握其意,這給聽力理解帶來了相當大的阻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不適應一個單詞在句中的語調變化。單詞是英語句子的最基本單位,一個句子的表達通常由多個單詞組成。學生在平時朗讀單詞時大多習慣用降調的讀法,對于升調卻很少去體會。所以,在聽一個句子時,如果有一個較少接觸的單詞的語調變為升調時,學生的反應就遲鈍了,進而影響到對整個句意的把握。有些詞如可數名詞的復數s/es,規則動詞過去式的結尾ed,現在分詞ing,形容詞、副詞比較級和最高級中的er、est等這些后綴形式雖然簡單,但學生在讀的時候把握得也不是很好,這也關系到聽的過程中對句意的把握,可見語音與語法之間的聯系也是緊密的。如果學生平時忽視單詞后綴的準確讀音,那么在練習聽力時遇到此種情況必然增加失誤率。最難的是句子中單詞的連讀和受語流、語速的影響而出現的某個音素的變音。為培養學生對這方面的掌握,仁愛初中八年級英語教材上下冊每個話題的B部分編寫著重強調單詞連讀訓練,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進行反復地練習。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求認真聽教材配套磁帶中外國語音朗讀專家的對話和短文錄音,每日勤于模仿苦練,體會句子中單詞的語音語調、重讀連讀,適應語流和語速等。長此以往,就可以體驗到規范的語音在英語學習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英語語音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聽音、辨音和發音的能力,從而更好地融入日常口語交際。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想培養出語音合格的學生,就需要我們自身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而實際上我們很多同仁在語音這方面也是欠缺的,作為英語教師也需要加強。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開展英語語音教學,才能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可以說,要真正學好一種語言,就必須有聲地掌握這種語言,因此學習英語必須首先掌握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