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小琴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實驗初級中學,江蘇海門 226100)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在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等方面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客觀地審視當下初中思想品德課堂,仍有一部分教師在上課時還是囿于教材,照本宣科的現象屢見不鮮,嚴重桎梏了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思維,局限了學生的視野,更重要的是影響了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效率。其實,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不是固定的,教師應該圍繞教學內容對思想品德課堂進行拓展,以放飛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如何有效進行拓展呢?筆者從課內和課外兩個方面談幾點自己的探索。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課是以學生的活動為載體的課程,實踐性強。進行拓展教學,必須扎實課堂教學,以課堂為基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落后的教學模式,突破教材的限制,對課堂教學活動和教材進行有效的拓展,以此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1]。
進行課堂拓展,并不是說要丟棄原有的內容,相反的是,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拓展。教師可以考慮結合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拓展,以此達到教育的目的。
以人教版《愛在家人間》一課為例,其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受家庭親人之愛、父母之愛、長輩之愛。在體味親情這一環節中,結合當前學生情感教育缺失的問題及課本中的探究活動,筆者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課堂作業:“填寫爸爸、媽媽或者是其他親人的生日、喜好、習慣、讓你最感動的事情。”不出所料,很多學生被這樣的“練習”難住了,平時小組討論可熱鬧了,現在卻非常安靜。當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作業”的成果時,許多學生都表示了歉意:“抱歉,老師,我不知道我爸爸的生日、身高是多少。”“老師,我不記得爸爸媽媽給我做過什么讓我感動的事情了。”……
筆者趁機對他們進行了情感教育:父母、家人給了我們寶貴的生命,含辛茹苦地撫育我們長大,很多人記得自己的生日,卻忘記了父母、家人的生日。接著,筆者借助多媒體播放了一些感人的親情故事視頻和圖片。當學生們看到發生地震,母親為了救助自己的孩子死死地擋在了大石頭前時,驚呆了;當學生們看到孩子生病時父母親為了救孩子四處籌錢時,眼角泛紅了。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受到了感染。有學生說:“我想起了一件讓我非常感動的事情,我喜歡吃爸爸炒的菜,每天都會吵著讓他變著法子燒我喜歡吃的菜,即使爸爸工作再累,再辛苦,他也堅持這么做”,說著就流下了淚水。在這樣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父母、家人的親情是實實在在的。
要讓學生體會親情的可貴,如果單純依靠教師的說教,起到的作用不大,但如果能結合初中生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和當前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問題設計拓展性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驗,就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開展教學拓展的目的,一方面是拓展學生的道德教育思維,另一方面是增強學生的體驗。體驗對于學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的叛逆階段,對說教式的教育未必能接受。教師可以將學生身邊的社會時事熱點融入教學中,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體驗[2]。
以人教版《公民權利》一課為例,相對來說,該部分內容比較枯燥乏味。筆者引用了現在備受關注的“校園欺凌”話題,讓學生開展小組探討。“近幾年校園欺凌事件屢見不鮮,“這些事件中他們被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權利?”“當我們的權利被侵犯時,又該怎么做?”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校園欺凌”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對于這個話題,他們表現得非常積極,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這些同學好可憐啊,我認為他們的人身安全權利、人身名譽權利都被侵犯了。”“這已經嚴重影響生命安全了,如果我遇到這樣的事情,會馬上報警,情節嚴重時,我會向法院起訴他們,我要捍衛自己的權利。”
通過運用學生身邊熟悉的時事熱點進行小組探討交流,在學習過程中開拓了學生的道德教育思維,也增強了學生對“公民的基本權利”這一概念的體驗和理解。
思想品德教學最終的目標是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教育學生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要實現這一目標,除了學習教材中的知識,懂得基本的道理,還要拓展到課外,因為以后學生真正要接觸的是課堂外面的世界。適當讓學生走出課外,了解當今社會的時事熱點,并結合相關教學內容進行拓展,會讓學生獲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進行拓展。
以人教版《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為例,其教學重點是教育學生要遵守各種規則。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三個自主探究實踐任務:(1)請你走出課堂并收集3~5幅你看到的不遵守規則的圖片及遵守規則的圖片;(2)根據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分析校門口的混亂情況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請寫一份簡短的調查報告;(3)請你設計一個方案避免校門口混亂情況的發生。筆者以為這樣的活動對學生來說會有一定的難度,但意想不到的是學生完成得非常好,課堂參與積極性很高,每個小組自主探討活動計劃,設計活動方案,課后還非常積極地開展調查。
在第二節課進行展示時,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說:“這么混亂的場面會有安全危險,你擁我擠的。”有的學生說:“是的,容易引發安全問題,而且一堆人站在校門口,影響學校的美觀。”接著筆者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并展示解決問題的方案。有的學生提出了錯峰放學的建議,有的學生提出了放置指示牌的提議,還有學生提出對亂擺放的車輛行為進行錄像、拍照并公布。雖然方案稍顯稚嫩,但卻是學生積極走向課外、小組合作的“結晶”。有位學生說得好:“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規則,那么社會就會亂了套。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我們人人都要遵守規則。”
通過這樣的拓展活動,“要做一個遵守規則的人”的教育理念就走進了學生的心里,這遠比教師單純說教式的教育獲得的效果要好。所以,在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不要只局限于教室和教材,應該讓學生多走出課堂。
綜上所述,思想品德課堂不是教師說教式教育的場所,它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一方面,教師要扎實課堂,運用一切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體驗和感受的過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另一方面,教師不應該只把教學局限在課堂和教材之內,還應該延伸到課堂之外,結合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獲得良好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