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翻開初中語文教材,我們可以發現散文的數量占據了絕大多數。散文具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等多種特點,散文教得好,不僅可以涵養學生的精神品性,還可以在語言運用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借鑒經驗。然而,當今的散文教學已經丟失了散文的韻味,逐步走入“散”的誤區。
其一,就文本所寫的“人事景物”作漫無邊際的演繹,走出了課文之外,語文成了“泛語文”。比如有教師在教《散步》時,教學先奔向“文中講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我是個怎樣的人?”接著鏈接幾個尊老愛幼的故事,學生被這些故事所感染。學生情感的生發已經逐步脫離了文本本身,語文課成了品德教育課。
其二,給文本所寫的“人事景物”貼上思想感情的標簽,滑向了作者之外,語文成了“非語文”。①比如《散步》,教學時不斷地追問“你從中懂得了一個什么道理”,又讓學生反思自己在尊老愛幼方面做得好不好。看似“不散”,實則將作者對“人生路上祖孫三代之間的矛盾”的理解局限在了家庭之內,淺化了文章的內涵。
散文如何教得不散?那就是教學須聚焦在“這一篇”散文中,在行文思路、文章的意境以及文章的主旨三方面下功夫,在共性的基礎上,教出每篇文章的個性。
根據寫作意圖和表現主旨的要求,如何使寫進文章的材料條理化、整體化,這都需要通盤的考慮,這一思維的過程就表現為文章的思路。宋人陳師道認為:“讀書如禹治水,知天下脈絡。”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點,作者常用一條線索把材料連串起來,使文章顯得比較完整。抓住了文章的線索,就找到了牽牛鼻子的韁繩。教師繼而要引導學生順著文章線索,化整為零地把文章分解為各個部分,再把各個部分的內在意思歸結起來,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比如《散步》,教師可以先從整體上引導學生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勸散步——去散步——分歧(大路、小路)——我決定走大路——母親決定走小路——背上的世界。從這樣的導圖中,我們不僅可以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脈絡,同時可以一目了然地抓住文章的關鍵點。
“深入淺出的文章,言簡意豐的語言,要知其深,知其豐,就必須在理解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細心玩味。”②散文的魅力主要源于優美的語言所構成的深邃意境。因此,散文更要重視語言的品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喚醒學生的人生體驗,使學生與作品產生情感共鳴。
不同文章情感抒發不同,指導方法就不同。在寫景散文中,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以輕松的語調朗讀,以此營造和諧的氛圍。對于寫人記事類文章,應該根據人物刻畫的特點有選擇地進行,而不是面面俱到。所以,人物對話訓練更應生活化,應要求學生身臨其境地讀出畫面,讓文字自然地生動起來。以《散步》為例,文中的兒子說:“前面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要讀出兒子的天真可愛。通過朗讀消除文本和讀者兩者之間的對立,也許這就是教學需要完成的一個重要任務。
散文主旨的探究往往也是教學的一個重難點,我們可以根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據“形”悟“神”。“據形”,要入乎其內,逐一探究。一要梳理文脈,即把文中所寫到的事件、景物、人物一一梳理清,一一吃透“形”。二要分析手法: 文章寫的是事件,就要悟出事中寄寓的大道理,以小見大;文章寫的是景物,就要悟出景物的思想感情,或托物言的什么志;文章寫的是人物,就要通過人物的描寫悟出人物的精神品質等。三要品味語言的思想傾向性,看出語句的豐富內涵,注意把握形象化語句的抽象含義,準確判斷語言的思想傾向。
“悟神”,要出乎其外,高瞻遠矚。一要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形象)的特點及象征意義。二要尋找“文眼”,即把文中的議論抒情句、文中反復出現的詞句等找出來,加以體悟。比如在《散步》中,很多人在談及這篇文章時將意義局限在這個家庭之內,但文中一些帶有暗示性的語句卻擴充了文章的內涵。文章的最后一句話:“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里提供了一個公式:母親+兒子=世界。這個公式可作幾層看:一、在“我”和妻子的心中,母親和兒子,就是這個家的一切,這是情感的世界;二、母親代表了過去,兒子代表了未來,“我”和妻子則代表了現在,這是歷史性的世界;三、母親,我和妻子,兒子,祖孫三代,放在生命的長河中去看,是三個關鍵性的環節,把這三代擴充開去,就是人類的生命鏈,在生命鏈中,中年的“我”承上啟下,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教育下一代,責任最重。
注 釋
①甘娜.散文教學中品位教學法探討[J].南昌高專學報,2008(6).
②楊繼雄.抓特點 扣文眼 析意境:散文教學談[J].內蒙古教育,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