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培元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學習群體越來越廣泛。英語語言中呈現的鮮明特征引來各國英語語言學家、英語語言學工作者以及英語語言愛好者的關注和研究。經過長期探索,專家發現英語語言性別差異的與歷史文化有很大聯系,其產生原因也值得深思。
丹麥著名語言學家Otto Jespersen曾表示,英語語言中的性別歧視尤為嚴重[1]。研究英語語言學中的性別差異不僅可以完成語言學的任務,更可以推進社會發展。
1.詞匯使用差異。在日常生活中,男性與女性在詞匯使用上存在差異。根據前人的研究,詞匯使用差異大致分為四個方面。第一:形容詞。由于性別分工不同,女性多與美食、衣服、生活用具接觸,因此女性更愛使用優美、委婉類形容詞,如:adorable,lovely,sweet等。而男性在工作和人際交往中多使用great,terrific,cool等中性詞。第二:副詞+語助詞。與男性相比,女性更喜歡在談話中加重語氣,所以經常使用amazingly,so,must,Oh等副詞或語氣助詞,經常會在女性口中聽到這樣的贊美:“You are so beautiful!”。第三:名詞。英語語言中,女性詞匯都有自己獨特的“標記”(即后綴)以區別于男性。-ess是常用后綴,如prince-princess,在西方文化中男性詞匯為普通詞匯,加上-ess類后綴是對詞性的弱化,也可認為是降低身份。這說明英語詞匯以男性行為中心,對女性相對輕視。
2.交流差異。首先,說話風格。女性群體交談時,大家通常輪流發言且發言時間基本相同,平等性突出,講話時圍繞同一話題會談論較長時間,且多使用we,you,they等人稱代詞,話題不針對個人。而男性群體談話時更具競爭性,傾向于個人表現主義,自己控制話題和選擇話題,回避與他人談論同一話題。其次,語音語調。女性談話中注重語音的正確性、規范性,多使用升調,樂于運用祈使句和疑問句以傳達禮貌和謙和的態度,談話聲情并茂,語言表現力豐富。相比之下,男性通常使用非標準語音,說話語調生硬、聲音大,在表達重要內容時容易使用高音調。
1.社會分工影響。由于男女先天的生理差異,造就了自古以來“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分工,男權社會自然形成,男性處統治、支配地位,女性成了男權社會的點綴。社會中,女性的職責通常是照顧家庭、孩子,男性則是參與公眾活動,所以男性的逐漸強勢,女性逐漸柔弱。而語言是人們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是對文化生活的反映,女性的在長期地位低下的狀態下,語言受到歧視。
2.生理、心理因素影響。有研究表明,在先天生理中女性的大腦左半球比男性成熟的早,而左半球支配人類的語言功能,這就導致女性先天言語功能發達,比男性說話有邏輯和富有感情色彩[3]。同時,受生理因素影響,女性的聲帶比男性短和薄,相對松弛,因此女生的音調比男生高。不同性別的心理差異導致言語表達不同,如之前提高的男性語調生硬強勢,女性喜歡使用祈使句、疑問句等特點,都受到了心理因素的影響。
3.兩性文化群體的影響。男性女性受階級、階層、宗教、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符合自身特性的文化群體。在文化群體的熏陶下,男性女性經歷不同的生活體驗,言語表達存在差異。例如:女性在談話中發出“em...”想表示“我在聽”,男性發出“em...”則表示“我同意”[2]。由此可見,文化群體對兩性英語語言的表達有很大影響。
綜上所述,英語語言中的確存在性別差異,男女在詞匯運用和交流表達上都呈現出許多不同,因此,研究者若想研究此課題,必須在熟知語言學理論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社會、經濟、文化、生理、心理等多種因素,才能對英語語言中的性別差異作出客觀準確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