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玲玲 王紹舫
非語言因素是指在教學中非話語教學因素。最初對非語言因素進行研究的是在梁茂成的《副語言初論》中,他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闡釋了“非語言因素”的含義。[1]廣義的非語言因素包括一切非聲特征(non-vocal features),如體態(tài)姿勢、面部表情、視覺接觸。狹義的非語言因素指的是超音段音位學中的韻律特征(prosodic features),如語氣、語調(diào)、輕音、重音等。總體而言,非語言因素是文化差異的、聲音的或運動的身勢系統(tǒng),其作用是輔助課堂語言教學的“補充”交際。
本文選取真實的課堂案例,通過考察對外漢語初級階段的課堂非語言因素使用情況,就其中的所有非語言因素的形式進行全面分析,總結出非語言因素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在漢語教學中蘊含豐富的非語言因素信息,教師準確的使用非語言因素有利于消除其他國家漢語學習者對初學漢語的陌生感和恐懼感。在對外漢語課堂中使用非語言因素也可以減少師生間因語言不同而產(chǎn)生的交流問題,可以避免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具有實用性和推動漢語教學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目前網(wǎng)絡上有很多高質(zhì)量漢語教學視頻,因篇幅有限,本文以北京語言大學漢語進修學院陳默老師主講的《“把”字句語法教學》為案例。[2]本案例教學對象為零起點成年的外國留學生。教學內(nèi)容是“把”字句型,課程視頻總時長為45分鐘。該教師在課堂中一共用了150個非語言因素教學,平均每11秒一個,可見課堂使用非語言因素頻率之高。該師在講授新句型的時候,整節(jié)課使用了大量的非語言因素,基本運用了各種形式的非語言因素。
案例中因為是零起點的留學生,所以在講授語法的時候難免會遇到無法用語言講解的地方,在晦澀難懂時教師及時準確的運用手勢、眼神,使學生對句型更容易接受,使語法點明白易懂。該名教師盡可能多地利用學生的物件和教室現(xiàn)有的資源,借用非語言因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如:把水杯放在桌子上、把窗戶關上、把電腦打開、把門關上等。對于這樣的知識點講解最佳的方法就是使用非語言因素。因此,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準確的使用非語言因素教學使學生能夠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語法,并且獲得永久記憶。
針對上述視頻案例分析,非語言因素在對外漢語初級階段教學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具體作用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非語言因素能夠強調(diào)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有意識性地加重某些字詞的讀音,反復示范練習主要信息,是使用非語言因素最常用的表現(xiàn)形式。因此非語言因素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nèi)容。
其次,非語言因素可以緩解學生學習壓力,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從心理學上來看,學生情感態(tài)度可以產(chǎn)生對語言學習的遷移。因此,教師準確使用非語言因素,能夠幫助留學生克服對目標語的緊張和抵制情緒。
再次,非語言因素可以起到暗示信息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如果課堂上出現(xiàn)個別學生違紀的現(xiàn)象,使用非語言因素既可以保存該名學生的“面子”,又保證了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如:走到學生身邊輕拍其肩膀)。
最后,學生的非語言因素也能給教師傳遞相應的信息,也就是說,學生的非語言因素能起到反饋教學效果,指導教師教學的作用。
非語言因素是要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使用的,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但是不同國家具有文化差異性,所以非語言因素也具有差異性。教師必須在對自己國家和其他各國的非語言因素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以尊重的態(tài)度,選擇性地應用。[3]對外漢語教師只有在包容和理解前提下,才能積極向留學生傳授漢語知識和中國人常用表達方式。如何選擇合適貼切的非語言因素,成功地運用到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是“一帶一路”視域下對漢語教師提出的時代性要求。
參考文獻
[1]梁茂成.副語言初論[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2):128-130.
[2](英)戴斯蒙德·莫里斯.身體語言[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
[3]李杰群.非言語交際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