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英
(江蘇省海門市四甲小學,江蘇海門 226141)
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指的是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文學修養。而要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語文教師就要注重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深入文本進行有效對話,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最終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內容之一。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表達的訓練,而采用對話互動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文本語言使用的精妙之處,讓學生在練筆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1]。
例如,在教學《愛之鏈》這篇課文時,教師就抓住文本中的關鍵句引導學生體會其語言表達的精妙,同時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這篇課文的結尾有這樣一句話:“她喃喃地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教師就抓住這句話引導學生對話文本:“同學們,作者用這句話作為文章的結尾,你覺得有什么好處?將你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再次回到文本中,深入體會這句話的表達效果,體會這句話的深刻內涵。經過認真解讀,學生展示自己的個性化見解。如有學生說:“這句話中我認為作者使用的省略號非常巧妙,讓我們感覺整篇文章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引導我們進一步思索下面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景,這樣就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我覺得在我們以后寫作文的時候,也可以使用這樣的方法。”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對話文本,進行合作交流,有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提高了學生的語用能力。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不僅讓學生理解了文本的情感,而且讓學生聯系到自己的寫作實踐,提升學生的表達技巧,實現了解讀文本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雙贏。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學形式的多元化,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而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就要注重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其中,視聽結合的方式能夠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情境中,這樣也符合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讓學生在解讀文本的時候更加準確而深刻。
例如,在教學《長江之歌》這篇課文時,教師就采用了視聽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情境中,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思維更加活躍,教學效果當然也會更好。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為學生介紹這篇課文的具體內容是《話說長江》這部電視系列片的主題歌歌詞。而對于小學生來說,唱歌是他們非常喜歡的形式,而且大多數學生都會唱這首歌。于是教師為學生播放了這首歌的視頻資料。在觀看視頻資料時,很多學生不知不覺地唱了起來,這樣也讓學生對文本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又為學生展示了關于長江的相關資料,并且為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任務:“請同學們仔細觀看畫面,然后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學生在感受氣勢磅礴的長江之后,走進文本進行閱讀,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去解讀文本。這不僅能夠實現深度解讀文本的目標,而且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首先為學生播放了視頻資料,讓學生欣賞歌曲,讓學生在視聽的雙重沖擊下,對文本內容解讀產生濃厚的興趣。而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走進文本閱讀,進行個性化解讀。這樣的過程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解讀文本更加高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也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鑒賞經典文本,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文學修養,這也是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內容之一[2]。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從經典文本中節選的內容,這是引導學生走進經典閱讀的有利資源。作為語文教師,不要僅僅局限于課本內容,而是應該引導學生走向課外,讓學生接觸原著,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篇課文是《三打白骨精》,是從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中節選的。實際上,小學生對《西游記》是非常熟悉的,很多學生在書籍或者看動畫片的時候已經接觸過相關的內容,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文本解讀,更容易讓學生走進經典,提高學生鑒賞經典作品的能力。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中,讓學生分析白骨精以及孫悟空的形象特點,并且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最喜歡的形象是誰。這個問題有很強的開放性,學生暢所欲言。在大家積極交流的時候,教師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實際上,在《西游記》中還有很多生動形象的人物,非常有趣。老師希望大家利用課下的時間去閱讀《西游記》這部經典的作品,然后選擇自己喜歡的情節或者形象進行分析展示。”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閱讀,而且沒有局限于文本內容,而是引導學生走向課外,鼓勵學生去接觸經典作品,讓學生暢游在廣闊的文學世界中。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整體性提高。
每一篇文學作品都離不開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我們解讀文本的時候,解讀文本的形象特點也是重點的內容之一。在各個作者的筆下,人物形象豐滿生動,有的智慧,有的善良,有的正義。而學生在感悟人物形象的過程中,也會受到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及高尚的精神品格,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這篇課文時,解讀文本中的彭德懷的人物形象就是重點內容之一。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體會彭德懷的精神品質。很多學生對彭德懷的做法并不理解,有的學生甚至提出這樣的疑問:“老師,從文本中我們可以發現,彭德懷和大黑騾子之間的感情是非常深的,而且大黑騾子也為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他為什么還是將大黑騾子殺死了呢?”經過學生和教師的交流,學生認識到彭德懷不是不愛大黑騾子,而是更加愛自己的戰士,不能看著戰士們因為饑餓犧牲生命。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抓住文本中的形象引導學生進行解讀,讓學生感悟文本形象之美,幫助學生接受美的熏陶,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了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3]。
總之,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作為語文教師,要在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閱讀教學,挖掘出更多閱讀教學的新路徑,激活思維,熏陶情感,提升能力,進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1] 陳克剛.為他們成為高素質人才打基礎——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2,(7):2.
[2] 丁亞娟.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J].作文成功之路,2017,(12):46.
[3] 梅華楨.強化核心素養 探尋語文教學切點[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7,(1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