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維芬
(福建省廈門市故宮小學,福建廈門 361000)
比較閱讀是將兩個或多個材料進行對照閱讀,比較、辨別其中的異同點,進而分析、綜合、概括、重組,形成新認識的過程。
比較閱讀是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其促進讀者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將關鍵信息進行整合,提高讀者的閱讀效率和閱讀品質,提升讀者的思維拓展能力,是一種實踐性閱讀方法。
《夜鶯的歌聲》講的是一個稱作小夜鶯的孩子是游擊隊員,同敵人周旋,用口哨學鳥鳴,巧妙地為游擊隊傳遞信息,幫助游擊隊員一起殲滅敵人的故事。文章比較長,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閱讀的話,不但費時間,也容易給學生造成閱讀心理障礙。學生如何快速理順文篇的情節,擷取文章的道理呢?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比較閱讀。
比較閱讀能推進讀書的深層思考,或者追本溯源,或者分析推斷,或者批判質疑,或者反思剖析,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讀書價值體系[1]。在比較閱讀《狼和羊的故事》《蛇與莊稼》以及《大自然的啟示》,學生能夠很快發現,這三篇文章都有著共通的一面,從而進行推理和分析,進入深層次的閱讀思考,就能悟出都是圍繞生態平衡為主題的課文,并去嘗試聯通生活實踐,深刻反思人類社會所存在的慣性思維和成見。比較閱讀能夠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閱讀品質,發展高等思維,尤其能夠促進思維的廣度、深度和獨立性。
比較閱讀能夠形成知識連接的橋梁,系統整合,歸類梳理,從而完善學習者的知識系統建構,推進學習效率的提升。《可貴的沉默》的故事敘述得十分有規律。閱讀中可以橫向進行相似小節的比較,同時縱向進行動詞和神態的短語的比較,去發現字義與文本的關聯、神態短語的特點、動作詞語的區分、類型規整,積累和拓展詞語,這樣的歸類和系統建構無疑是實用而且高效的。
比較閱讀已經不只局限于一種閱讀的方式,借助它,我們的閱讀品質、思維結構得到了全新統整,乃至工作方式、生活狀態以及為人處世的態度都為之受益。因此,比較閱讀富有教育意義,同時也具備一定的認證價值,能讓學生得到真正的自我生長。
對于寫景狀物類文本的閱讀,除注意景、物、人之間的各自特點以及關聯以外,還要關注文章中一些有規律的表達方式和方法。
什么是有規律的表達方式和方法呢?就是一組同質或者異質的詞語、短語或者句子。有規律的表達方式,也可以是寫法相似或者結構相同的幾個片段或者小節。《桂林山水》就是一篇很典型的課文,其中描寫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的兩個小節,通過橫向的比較閱讀可以發現其中的規律,都運用了比喻、排比和對比的修辭手法,兩個小節構段方式相同,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進行閱讀比較發現差異,發現文章段落之間的寫法又有不同,有的段落通過作者的切身感受進行抒寫,有的段落則通過營造一種錯落有致的氛圍造成一種朦朧的美感。為什么要這樣來表達呢?把課文整合起來讀就能發現,正是這種交織卻有錯落的結構,讓文章讀起來如臨其境又不乏文質美。教師可以進一步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創作方法,進行遷移看圖拓展想象,介紹廈門的筼筜湖。
說明類文本經常采用的并列結構呈現系列信息,介紹一種事物的某幾個方面的內容,或者介紹幾種彼此之間有關聯的事物[2]。而其中并列結構的幾個方面的信息或者幾種彼此之間有關聯的事物是可以進行比較閱讀的。
學習《飛向藍天的恐龍》,可以梳理出表格,歸納整理出各種恐龍在不同時期的進化演變過程;還可以到網上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嘗試介紹翼龍、劍齒龍、霸王龍等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恐龍。學習《果園機器人》可以對三種類型的機器人的特征進行對比,嘗試著按照特征給這三種機器人進行命名;也可以讓學生嘗試發現在介紹這三種機器人的手法上都運用了擬人化的修辭手法,文章讀起來富有生活的氣息,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還可以借助思維導圖,比較這三種機器人的發明過程,發現科學家的思維模式,創新思維規律,激發學生的發明興趣。
對于信息說明類文本的比較閱讀,能夠幫助學生全方位、精準地把握文本的信息,提升學生的閱讀思維品質。閱讀信息類文本,不只是為了獲取信息和學會表達,更重要的是去關注思維方法和思維的動態生成,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完善思維建構體系。
說理類文本大多通過舉出具體的事例來闡述一個道理。發現事例之間的聯系,比較它們之間的差別,將復雜的論證思路條理化,有助于厘清作者的論證過程,辨析作者的論證方式,提升思維的條理性、嚴密性和周全性[3]。
薛法根老師執教的《談禮貌》是說理類文本的經典案例。課文列舉了問路、踩裙、理發三個案例說明禮貌待人的重要性。對這三個事例,薛法根老師啟迪學生進行反復比較:第一次比較,發現這三個事例之間的文本結構相同,先敘述再闡釋道理;第二次比較,厘清三個事例間是層層遞進的關系;第三次比較,發現這三個事例所涉及的人物、背景不同,體現典型的時代特點,體現選材的獨特性;第四次比較,深入發現作者的表達表現手法,運用了打比方和引用的方式來闡釋道理。這樣多角度多層次的對比閱讀,使得學生能夠初步感悟到運用事例的說理語言操作規范;再進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進行遷移運用,一舉多得。
小學生最喜歡讀故事,尤其喜歡讀具有反復結構類的故事。筆者認為可以這樣處理故事類文本:第一,梳理文章的脈絡。對于低年級學生,可以運用文中的插圖厘清文本的寫作線索;對于中高年級學生,可以用思維導圖或者是畫一幅情節連環畫。第二,比較細節之間的異同。反復的情節一般都具有相似的陳述結構,但具體細節又會顯示出差異。探索細節變化的深度原因,對于領悟文本蘊藏的道理有一定的輔助作用。比如在學習《七顆鉆石》時,水罐三次神奇的變化富有童話色彩。通過比較閱讀發現,相同的是每一次讓水,水罐都會發生神奇的變化;不同的是,每一次變化,水罐的價值也逐漸升高。第三,充分發揮想象,續編故事。《小木偶的故事》敘述了小木偶只有笑容沒有其他表情所帶來的麻煩。課后作業:小木偶擁有了所有的表情以后又會發生什么故事呢?展開想象創編故事。學生可以借助文本的敘述結構,展開充分的想象進行故事創編。
比較閱讀的教學操作可以概括為:閱讀比較—規律發現—運用遷移。這個過程的主體都是學生。教師應該順勢而為,同時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動態生成過程。在比較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應該合理并階梯設置具體任務,巧設支架,引導點撥,影響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促進學生的認知和發展。
閱讀真正發生,學生真正生長。學生真正以學習主體的角色參與到閱讀的主動探究過程中。閱讀的比較到發現是一個過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探索與研究,才能讓學生真正享受閱讀的樂趣,提高其讀寫能力和思維水平。
[1] 袁菊萍.例談語文教學中匯總比較閱讀方法的運用[J].學周刊,2013,(25):167.
[2] 李海峰.比較閱讀方法的指導心得[J].作文成功之路,2014,(1):53.
[3] 楊文華,劉榮華,汪燕宏,等.借助比較閱讀 實踐多元指向[J].小學語文教師,2018,(0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