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慶榮
(江蘇省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世茂小學,江蘇昆山 215300)
蘇教版教材在每冊安排一個單元2到3篇的寫景文。這類課文一般用詞講究,善用精美的詞語修飾或描繪所見的景物、景象。表達上,通過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聯想、想象、情景交融等寫作手法,凸顯作者對景、物的贊美之情。敘述時,景物與景物之間的關聯、場景與場景的切換,表達的順序很是清晰。
基于以上對寫景類文本的認識,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確定寫景類文本教學的一般策略。
朗讀和背誦是語文教學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寫景類課文文辭優美,那詩一般的情韻和行云流水般的美,讓人贊嘆。誦讀是親近這類文本的最佳途徑。
景中的每一個事物都有其特點,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關注描繪景物的詞句,感受事物的形象美。如誦讀《廬山的云霧》時要讓學生再現云霧的千姿百態、瞬息萬變;誦讀《九寨溝》時,那“雪峰插云,古木參天,平湖飛瀑,異獸珍禽……”的奇景,需要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寫景文一般都是表達作者對景、對物的喜愛、贊美之情。從寫作的“原動力”角度來說,正是作者對景、對物的喜愛,才會有如此優美的文字呈現在讀者面前。我們在教學時,就是要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去體會作者在表達時所流露的情趣。
《拉薩的天空》的開頭是這樣的:拉薩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稄]山的云霧》這樣結尾:云遮霧照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拉薩的天空:湛藍、透亮。廬山:流連忘返。小學階段的寫景文,我們一般都能找到這樣的關鍵句。教學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這樣的詞句。這些都是表現作者情趣的關鍵詞句,找到了這些語句就觸摸到了作者的情感。
寫景類范文,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謀篇布局,都是學生寫作的摹本。大家可以關注一下課后的習題,可以說每一篇寫景文,編者都會安排學生背誦。我們教者要把朗讀與背誦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課堂上,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當堂背誦。當然,背誦也要講究方法:厘清表達的順序,抓住景物的特點,結合還原的畫面……有了方法,背誦起來就事半功倍。
教學課文時,教師都會引導學生品詞析句,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幫助學生認識作者怎樣運用詞語寫好句子。較之于理解,語言文字的運用,更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寫景類文本用詞講究,大量運用比喻、擬人、聯想等寫作手法,值得教師帶領學生細細評析。
學生對詞語的詮釋、判別和鑒賞都離不開文本上、下文語句間關系。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逐步養成聯系具體語句分析詞語的習慣[1]。
《三亞落日》中,作者用三個比喻描繪落日下山的情景,每一處比喻都描述得相當細致。原文這樣描述落日像快樂的孩童:“活躍了一天的太陽,依舊像一個快樂的孩童……熱烈一片?!比绻覀儼训谝惶幐某桑骸疤柤磳⑾律剑€在發出紅色的光芒,它在大海上濺出無數的亮點。天和海都被映成紅色的了。”同樣是寫落日,只要一比較,學生很明顯會感受到作者用比喻、擬人、聯想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作者將落日的余暉和映照在海里的光點,全都想象成了一個孩童活潑的身影,如此的詩情畫意,足以感染每一個讀者。這樣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到的是作者的表達之妙。
課堂需要有這樣“直截了當”的對比。當然,有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這樣“比”。如教學《九寨溝》重點段落:“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蔚為壯觀?!边@段話總共七句話,其中有五句話寫的是九寨溝的“水”。先讓學生讀一讀、數一數這段共有幾句話。再讓他們想一想每句話分別寫了什么。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比一比同樣寫“水”,有什么共同之處與不同之處。在比較中,學生會發現為了表現九寨溝“水”的美,作者大量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一段話,要厘清本體與喻體有一定的難度。在不斷的對比中,湖泊像寶石、溝谷如彩帶;映著藍天、白云、雪峰、森林的湖水像五彩繽紛的圖畫等畫面才會在學生的頭腦中逐漸清晰。學生也才會真正體會作者的想象之豐富,表達之精妙。
寫景類范文,語言優美、意境深遠。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謀篇布局,都是學生寫作的摹本。然而,本人做過幾次調查,發現很多學生都不太喜歡這類課文。學完《荷花》,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喜歡的花;學完《記金華的雙龍洞》,也讓學生嘗試著寫一寫游記,等等。對于一個小學生來說,讓他有序、有選擇、具體生動地描繪所見到的景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讀寫遷移上,我們一定要有“度”。
觀察景物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定點觀察,就是選擇一個觀察點,從上到下,由遠及近進行觀察。《三亞落日》作者就是站在海邊看落日,按照“活躍了一天的太陽”到“夕陽漸漸收斂了光芒”的時間順序描寫了三種不同形態的落日。到了高年級,學生初讀這類寫景類課文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教會學生有序地來看作者筆下的“景”。只要在課堂上,對這種有序的觀察有所領悟,他在平時的生活自然也就會運用。比如,站在學校門口,他也許就會由近及遠,依次看校門、長廊、教學樓。另一種就是移步換景,教材中好多游記就是采用這種觀察順序。我們在教學生這種觀察順序時,還要提醒他們要把“移步換景”和“定點觀察”結合起來。如果光移步換景而沒有定點細看,難免會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相反,如果只有定點觀察,所見就有限,描述上也許就顯單薄了。
一個景中包含很多的具體事物,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各類建筑、各種人物……選入文的景物,必須學會“取舍”。即使需要寫的,也要根據景物所能傳達的情趣,區分詳略。有些景物需要濃墨重彩,不惜筆墨加以細描;有些景物則一筆帶過?!饵S果樹瀑布》作者一路上看到的景觀絕不只瀑布,但是卻一概略寫甚至省去不寫。文中雖然多了一些對瀑布形態的描寫,但是文章的主要筆墨還是集中在對瀑聲的描寫——作者用五個比喻寫了五處瀑聲。教學時,我們要大膽取舍,要引導學生聚焦于文本核心內容——瀑聲的描寫上,帶領學生從“像是微風拂過樹梢、如雷聲轟鳴、像潮水般涌過來、似樂聲奏鳴……”感受作者想象之豐富,表達之精妙。
如果把學會寫景比作蓋樓房的話,那么,學會觀察,懂得取舍,就是樓房的框架,而描述就是建房的磚瓦了。寫景不能沒有描述,怎樣描述呢?加入富有情趣的想象,表達的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如果把《黃山奇松》中寫三大奇松的句子改成這樣:迎客松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的手臂。陪客松如同一個綠色的巨人。送客松,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教學時,讓學生與原文比一比。通過比較,學生就會明白作者是通過比喻來寫的,而且還把比較寫具體了。
總之,寫景類文本是小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載體,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本的特點出發,引導學生感受文本之情,品讀其語言之味,重視寫景類文本的價值,從而為學生的寫作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1] 蔣輝.美景美教,上出審美味——寫景類文本的教學研究與思考[J].小學教學研究,2013,(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