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兵
(江蘇省海門市劉浩小學,江蘇海門 226155)
粗心一直是大部分學生的通病。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有一種現象一直存在——會卻不得分,其主要原因就是學生的粗心。因此,巧妙地應對學生的學習粗心問題是教師在教學中要考量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粗心問題,幫助學生尋找原因,教給學生一定的審題、解題技巧,降低學生因粗心而出現的出錯率,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這樣那樣的錯誤,而很多學生在面對自己的錯誤時,常常以粗心為借口。實際上,很多時候并不是真正因為學生的粗心,其中存在著一定的“偽”粗心,是學生對知識的重點、難點掌握不準確導致出錯。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巧妙應對學生的“偽”粗心,幫助學生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本節內容有了簡單的認識后,設計了一道練習題:( )-3=1。學生很快給出結果,但有部分學生給出的結果是“2”。有人就認為這是學生的粗心導致的。此時,教師讓這部分學生闡述一下自己的思路。生:我一看這個算式,是減法算式,所以我就計算3-1=2。很明顯,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掌握得不是很準確,不知道怎么求被減數。很多時候,這種“不會”的現象,會被大家誤認為是“粗心”,其實不然。教學中了解了學生出錯的具體原因后,教師應從學生“不會”這一根源出發,再重新引導學生深入地剖析有關被減數、減數以及差等知識,幫助學生形成一個更牢固的知識結構。
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巧妙地應對學生的粗心問題,很好地識破學生的“偽”粗心,幫助學生彌補了知識上的漏洞,讓學生由“不會”到“會”,使其對數學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審題能力也是學生應當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解題效率。很多時候,學生出錯就是因為審題不清。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應對學生的粗心問題,教給學生一定的審題技巧,提升學生的解題正確率[1]。
例如:在教學《兩、三位數乘一位數》時,教師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為學生設計了一道實際應用問題:小明騎車去上學,已知他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到達學校一共用了10分鐘,問小明從家到學校的距離是多少?學生在教師給出問題后,紛紛進入思考探究中。很快便有學生給出答案:3×10=30(米)。很明顯學生因為審題不清出錯了。教師并沒有批評學生,而是借此機會,教給學生一定的審題技巧。教師引導學生重新讀題,并用筆將題中的關鍵詞圈出來。學生紛紛將題中的“分鐘”“秒”這兩個詞眼圈出來。在圈出這兩個關鍵詞后,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并重新整合思路,得出正確的結果:10分鐘=600秒,這樣列出算式就是3×600=1800(米)。隨后,教師又試著為學生設計了一道類似的練習題。學生按照教師的審題要求,邊讀邊圈畫關鍵詞,審題效率、解題正確率都有明顯的提高。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比較簡單,注意力不集中,而且計算題的類型本身就很單一,這就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思維定式,在做題的過程中容易想當然,進而粗心地看錯題,甚至抄錯題,導致錯誤的發生。教學中,教師要善待學生的粗心,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例如:在教學《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設計了一道實際應用題:一村莊準備修一條長98米的小路,現在已經修好了54米,問還剩下多少米的路沒修?學生在教師給出問題后,都很主動地進入思考計算中。很快學生便都有了結果。這時教師發現有一位學生給出了這樣的結果“89-54=35(米)”。很明顯這位學生出錯了。學生在下筆寫的過程中,很粗心地將“98”寫成了“89”。于是,教師從這一錯誤入手,讓學生自己去探尋出錯的原因。學生發現是自己在觀察題目時感知模糊,注意力不夠集中,而且近段時間做了一些有關“89”這一數字的練習題,形成了一定的思維定式,導致抄錯了數。學生找到錯誤的原因后,開始自己去改正這一錯誤,得出正確的結果“98-54=44(米)”。學生也通過這一練習題知道了自己的癥結所在,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放慢讀題速度,全神貫注地讀題。這樣,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慢慢形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善待錯誤,主動地分析錯誤原因,從錯誤中意識到自己粗心所帶來的后果,并借此機會幫助學生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式,更好地理解、分析數學知識。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計算題。很多學生覺得計算題很讓人頭疼,總是會出現一些失誤導致做錯。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應對學生因為粗心而導致的錯誤,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這一問題,以更好地開拓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2]。
例如:在教學《兩、三位數的加法和減法》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內容有了簡單的認識后,為學生設計了幾道數學練習題:
12+32-12= 34+11-14= 23+19+17=
學生一看到這些煩瑣的計算題就感到很頭疼。而且很多學生在利用課上所學的列豎式的計算方法解這些問題時,總是會粗心地出現計算錯誤,得不出正確的結果。為此,教師借此機會引導學生換角度思考這一問題。師:同學們,你們在計算這一道練習題前,先觀察一下這一算式,看有沒有什么簡便的方法來計算?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重新觀察第一道練習題,發現第一個數是“12”,第三個數是減去一個“12”,所以可以將原算式整理成12-12+32=0+32=32,這樣計算起來更加簡便,減少了一些列豎式計算,降低了出錯率。之后,學生發現第二道算式也可以利用這一方法來解決。而對于第三道計算題,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可以先計算“23+17”得出“40”,然后再口算就可以得出最后的結果“40+19=59”。這樣的計算方式,準確率明顯提高了,也間接提升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總之,粗心是導致學生學習過程中出錯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多學生對其都不以為然。而實際上,這一問題對學生今后的生活以及發展影響很大,所以教師要注重從小培養學生認真的好習慣,幫助學生糾正粗心這一壞習慣。在今后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以生為本,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巧妙地應對學生的學習粗心問題,幫助學生摒棄粗心這一不良習慣,促使其更好地學習與發展,最大限度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1] 紀義勇.淺談小學生學習數學“粗心大意”的成因與對策[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09,(09):57-58.
[2] 李海燕.粗心變細心——淺談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J].吉林教育,2010,(1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