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燁
(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學,江蘇昆山 215300)
源于昆山的昆曲是美的,正所謂“大好昆山,大美昆曲”。昆曲訓練是苦的,其一聲一腔、一板一眼、一舉手一投足必須到位,不經一番磨礪是無法達成的,正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昆曲是雅的,是高雅到近乎完美的藝術,讓人在它面前只能高山仰止,感到蔚為壯觀。昆曲師資是缺的,目前進行昆曲教育的要么是所謂專業昆劇團的教師,他們一般都沒有受過現代教育理論的培訓,不懂得與小學階段的學生如何進行有效溝通;要么是恢復高考后培養出的中小學音樂教師,他們對于任何一種戲劇教育的了解和理解,都是蜻蜓點水,對昆曲教育更是知之不多。
鑒于上述原因,要在小學階段嘗試“博大精深”的昆曲教育藝術,的確是難于上青天。但音樂教師不能滿足眼前,而應銘記學無止境,積極主動去探索實踐。筆者以一個從未學過戲曲的新手,一個昆曲教育的“小白”,駕馭了一場昆曲教育的饕餮盛筵,奉獻到近五百位聽課教師的面前,受到了一致好評。
昆曲無論是唱詞、唱腔、劇本還是舞臺、身段都蘊含著人民的智慧和藝術修養[1]。對“程式”講究是昆曲的一大特征,這就要求所有的地方都要規范,小到一哭一笑、一媸一妍、舉手投足,大到人物造型、舞臺布景等。然而對這種程式一無所知,不懂為何一句話要唱那么久、旋律要那么繞、走路要那種姿態等,學生就更難感悟到昆曲的魅力。這種“落差”就為我們的昆曲教育提供了可能和必要。
昆曲敞開胸懷,孕育百戲,被尊為“百戲之祖”。如果沒有昆曲的引領,就沒有現在繁花似錦的戲曲舞臺。昆曲唱念做打面面俱到。昆曲歷經數百年的洗禮,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演技出類拔萃、唱腔美不勝收。但不可否認,昆曲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對大多數人而言只能敬而遠之。
音樂教師有許多,但是能夠教昆曲的音樂教師少之又少,因為現代音樂教師對昆曲淺嘗輒止。
在現代師范音樂教育中,大學期間繁多的基礎訓練,鋼琴、聲樂等專業課程和文化課程已經讓眾多學子的生活“緊鑼密鼓”,就別提學習高深的昆曲了。何況人非生而知之,甚至許多人都認為昆曲是專業人士學習的,所以就連想嘗試接觸昆曲的潛意識都被磨滅殆盡。有些大學即使設有昆曲專業,也都學習些皮毛,或者非常簡單的技巧內容。畢業以后他們不愿意飾演小角色,而正規昆劇團對基本功考核又很重視,不接納才疏學淺的人,導致許多昆曲專業畢業的人從事與昆曲無關的職業,白白浪費了多年學習昆曲的情感與投入。
作為2009年入職的我,雖然受到了嚴格而全面的音樂訓練,但對于戲曲只是略知皮毛,但是我仍想主動探究,在學校進行昆曲教育,百花園中獨添一縷香。
剛剛接觸昆曲時,因為是個門外漢,我感到一片茫然,不知從何下手,從何學起。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由于被昆曲行云流水的曲調深深吸引,尤其是昆曲藝術中的瑰寶作品《牡丹亭》,令我流連忘返、深深癡迷。于是我把青春版《牡丹亭》七個多小時的劇作瀏覽了一遍,通過幻想讓自己沉浸在角色情境中,體會主角內心情感的豐富變化。我還跟著著名青年演員單雯演唱,逐字學習《牡丹亭·游園》的曲調,并錄音下來反復聆聽自己的演唱,進行調整修改。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昆曲,是那樣悅耳,因為它的音調、音色、旋律、節奏和諧。我就逐字逐句學唱所授的昆曲《皂羅袍》,從手指、眼神、步法、身段等方面配合到皂羅袍唱詞當中去。
這里的“學扇”,不是比喻,不是新月,也沒有詩情畫意。昆曲身段的美離不開服飾,精致典雅手繡華服、珠翠滿頭,流光溢彩。當拿到第一件專屬于自己的服飾、彩鞋、水袖女披、大褶裙、扇子時,我心中甚是激動。電視上看到的表演輕盈自在,可是當自己練起來時卻感到非常痛苦,練十分鐘開扇、投袖、抖袖、走圓場步,兩臂沉重,兩腿酸麻,脹痛如鉛。隨著專業教師手把手地輔導,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教授,蘭花指、云手、抖水袖、甩水袖、開扇、收扇、翻扇等漂亮動作也漸漸有模有樣。雖然生理上很是辛苦,但我心里卻樂開了花。每次對著鏡子不斷練習,錄好每一次演繹的視頻影像,仔細觀看需要調整的動作,把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記錄下來,單獨緊摳動作,進行補充練習。
學習昆曲的源頭是模仿,只有模仿到位,才能有模有樣;根本是修煉,修煉自己的性情。只有這樣才能有所變化,推陳出新,唱出獨一無二的個人內心情感戲。單從唱詞上說,昆曲是“按牌譜曲、依字行腔”的。昆曲的旋律肯定要配合漢語的字音,使得“平上去入”四聲清晰。所謂“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力強,去聲分明哀遠送,入聲短促急收藏”,依據這個原理,對照《牡丹亭·游園》中的《皂羅袍》這一曲牌的曲詞演唱,慢慢地,我似乎發現并掌握了依字行腔的點點奧秘。
通過學習,我內心不由感嘆:學習昆曲,基本功太重要了。先不說如何逐字完善細磨課堂設計,就連那眼神走向的訓練,也是不斷細磨,以期達到最好的效果。
在眼神走向上,可用描述性的情景法來引導啟發,例如:想象眼前有一片美麗的花海,眼睛從左慢慢往右移動,眼隨手走,不高不低,這都很有講究。更要有情感的投入,感覺自己就在這花海中,因為一個人就是一出戲,必須充滿情感進行表演,而不是為了展示大量技巧。技巧要有,但情感能美化動作。
天下沒有誰能天生上好課,也沒有哪位教師天生教不好課。好課多磨,磨不僅磨出了這節優質課,也磨出了更加成熟的我。
學生充滿好奇的心情學習蘭花指、走圓場、定格亮相、表演身段動作。個個都非常積極,尤其是男生做示范時,課堂氛圍很濃厚。原來昆曲并不難學,男生學習柔美的動作也能很美。學生是很天真爛漫的,雖然他們很難完整理解劇目中角色的心情,但是學習昆曲的那股專注如清泉般流入了我的心田。
對于昆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有很多,因為抓住了上面幾個小點來授課,會讓學生有滿足感,對以后的昆曲學習有期待,對我這個教師有憧憬。所以昆曲教育雖然很困難,但我卻樂在其中。在“兩相宜”“共徘徊”的和諧生命“場域”中,師生雙方以教學內容和具體的情境——昆曲教育為中介,在一種融洽的氣氛中實現信息的交換、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認同。
[1] 胡斌.近現代昆曲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戲劇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