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恒
(一)職業技能教育與人文素養教育相融合是現代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職業技能教育與人文素養教育相融合的辦學理念,其核心就是追求為人與為事相統一,德能共提高,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這是現代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在職業教育本位觀嬗變的過程中,人文主義在職業教育的發展中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視,對人文精神的追求、人文素養的探索是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之一。縱觀世界高等教育的歷史,追求人的精神、人格的健全和完備,使受教育者學會做人,注重受教育者人文素養的養成和提高,是高等教育始終追求的目標。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學生培養以就業為導向,學生上學的目的是為了“求名”甚至是“竊名”,而不是“立名”,背離了學習是為了修身利行的古訓。在這種辦學理念的指導下,勢必導致教學過程中往往偏重于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訓練,而忽略了對人的價值、社會存在、人生去向等人文精神的關注,導致學生功利心強,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猶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在進入工作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因此,在學生培養過程中,要堅持立德樹人這個教育的根本任務,堅持職業技能教育與人文素養教育相融合的培養理念,在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培養過程中要突出以人為本,著眼于人的全面、長遠發展。以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為核心,以致力于學生人格的完善為目標,教學始終要貫穿“工匠精神”,培養詩人精神和文藝氣質的高技能型職業人才。
(二)職業技能教育與人文素養教育相融合有助于學校形成特色的辦學模式。辦學模式指的是興辦、經營、管理學校的體制機制,主要包括專業設置、教學設計、課程模式和教育方法等要素構成。職業院校人文素養教育的能否實現,關鍵在于辦學模式是否具有特色,是否能夠實現政校企行等多領域的有效協同,是否能夠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適應時代變革的實用性技能人才。
學校辦學特色的實現是通過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作用于學生培養的質量來實現的。辦學模式是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基礎的,在人才培養上,學校應將高技能與高素養相結合,即重視學生基本技能基本知識的學習,也要重視學生人文精神、人文素養的培養。
人文素養教育課程的著眼點不在于傳授嚴格的科學知識和訓練具體的職業技能,而在于通過通識課程發揮教化育人的功能,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學生懂得真善美,自覺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一開始就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傳統教學方法強調知識的學習,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長期以來,人文素養課的教育教學方法無一例外都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諸如:講授法、解析法等,這種“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以及過分強調系統性、完整性、講細講透的教學要求,都不適合人文類選修課和基礎課的教學。
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短期內能夠起到知識記憶理解的目的,但把學生都當成學習的機器,啟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長遠來看起不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效果。根據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75.6%的同學不喜歡老師滿堂知識講授,喜歡充滿互動和活躍的課堂。
(二)建立以學生為主體,動感彩色的人文課堂。為了幫助學生將人文素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育教學中要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在獲得知識、提高素質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更多的選擇諸如體驗式教學、情景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實踐教學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模式,使課堂更加動感彩色。建立動感彩色的課堂,老師要積極吃透授課內容,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幽默技能,調節課堂氛圍。
(三)把人文素養教育融入學生實習實訓課堂。由于高職教育年限較短,學生實習實訓的時間較多,可以考慮將人文素養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實習實訓課程中,使學生無論在上任何課程中都能滲透出人文素養的營養和滋味。行業、企業文化是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應該加強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與企業行業充分合作,挖掘學生所學專業與該企業、行業的文化精神,使學校、企業、行業協同聯動,起到共同育人的效果。
(一)培養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是高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特色和重點,2000年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提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與高職院校的整體發展相協調,“雙師型”教師的要求不斷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建設要建立制度保障,經費投入、組織協調、培養培訓、教育提升等多渠道多維度的途徑和措施。只有一定規模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
(二)重點加強對學校教師、管理人員、工作人員人文素養的培訓。一是在教師的人文素養培訓方面,首先要加強對新進教師的人文素養培訓。在新教師培訓的課程中,要加入一定比例的人文素養的培訓課程,內容以人文社會學科課程為主,輔以講授,實現人文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在結業、考核方面,要加強對新教師人文素養的考核考評,只有通過考核考評的新教師方可結業,走向崗位,否則仍然參加培訓。從教師進入教育工作的第一步開始消除教師人文素養缺失的狀況。二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提高人文素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主渠道還是課堂,還是教育教學實踐。因此,要嚴把教學實踐關,嚴把課堂關。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在與學生學習生活的互動中切身體驗,用人文的觀點理解教材、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教師在課堂教學、教學研討、學生管理、教育實踐等各個環節要著重把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其中,始終做到尊重學生、愛護學生、以學生為本。三是教育教學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要提高人文素養。學生在校除了學習外,還要接觸到學校管理部門的老師、后勤工作人員等等。對于學校的其他工作人員也要重視他們人文素養的培訓和教育。比如工作中穿制服、服務中注意禮儀規范、交往上注意素質等,越是薄弱環節,越要注意加強。
校園文化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主要陣地和場所。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先生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學文化的熏陶和浸潤是學生人文素養形成的重要途徑。國內著名學府都有凝練的校園精神,如清華大學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精神,南開大學的校訓為“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等等,這些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學子成長成才。
第一,特色活動展現校園文化。學校要結合特色和定位開展豐富多彩、生動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諸如結合重大節慶日或者重大發現事件開展專題講座、辯論賽、座談會等活動。開展好科技創新節和文化藝術節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類活動。按照一院一品,結合專業特色開展品牌活動,比如護理專業開展南丁格爾護士節活動,通信專業開展電信日活動,汽車專業開展汽車保養進社區活動等。通過活動的開展為校園文化的拓展提供了載體,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第二,學校精神承載校園文化。每個學校在其發展的歷程中都形成了獨特的學校精神,這是全體師生共同遵守并且奉為真理的治學之道。學校精神包括校訓校徽、校旗校歌等文字圖片,也包括辦學理念、校風學風等思想意識。校園文化的建設要高度重視學校精神的傳承和發揚,以此激勵歷屆學子,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開展傳唱校歌、校訓征文等活動,歷屆新生參觀校史館,學習校歌等。開展校風學風宣傳月,在廣大師生中廣泛宣傳教育校風學風。
第三,校園環境寄托校園文化。學校環境包括學校設計、建筑物樣式、亭臺樓榭、道路植被等等,一花一草總關情,一樓一路寄思想。對于大門的設計、樓宇名稱、道路名稱的命名、校園內植被的種植、教室、宿舍、辦公場所的裝飾等都應該體現校園文化的氣息。讓學生游走于校園何處都能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氣息。
第四,校園網絡創新校園文化。瞄準青年學生這一重要網民群體、著眼于校園文化建設、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網絡化、信息化發展的時代特點,充分發揮學生對手機、互聯網的依賴性,積極建設融專業教學、學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查詢、文化藝術熏陶等于一體的網絡新媒體宣傳平臺。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教育,以踐行校訓校風精神為核心,建設好學生學校網站群、學校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學生喜歡的網絡新媒體文化平臺,打造成學生喜歡、教師認同、全員參與的學院校園網絡文化特色品牌。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是實現對學生人文關懷,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的現代公民的必然要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關系到學生的成長成才,關系到學生的職業生涯和幸福生活。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教育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的重要舉措,高校教師要積極探索和創新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途徑和渠道,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工作扎實開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