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文孝
金庸先生被公認為當代武俠小說創作的盟主,其作品代表了武俠小說的最高水平,金庸武俠小說研究也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問,被稱為“金學”,北大孔慶東教授說:“他有超越《三國演義》、《水滸傳》的才能”①(P128)。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擁有眾多的、不同層次的、不同職業的、不同年齡的、不同意識形態的讀者,上至國家元首、大學教授下至販夫走卒、仆役小廝都可以讀金庸的武俠小說,恰如倪匡所說“不看金庸小說,絕對是人生一大損失”②(P33)。金庸武俠小說在學生中也極有市場,尤其是喜愛“武功”的體育專業的學生們;且對他們會有很大的人生啟迪。
大多數體育專業的學生由于從小接受體育訓練,養成了堅強刻苦剛毅的個性,培養了他們性格開朗、為人正直、心胸開闊、義氣為先等優點;但在他們身上也明顯存在一些不足:因為平時訓練占用了較多的時間,導致學習文化知識的時間相對較少,再加上訓練后身體疲勞等原因,致使他們學習積極性不高、文化根底薄弱、平時又好動不好靜、遇事好沖動、做事較隨意等。他們的這些特點也恰恰體現在了金庸武俠小說中的習武之人甚至是一些俠義之士的言行上,雖然俠士們也有不足,但他們一生的行徑,尤其是為國為民的情懷,值得體育專業學生引以為鑒,值得他們深思、值得他們學習。
金庸擁有上億的、不同年齡段的讀者,小說印刷量已經達到四、五千萬套,這足以說明其武俠小說的藝術魅力。
2.1 金庸武俠小說創作改變了舊派武俠小說的固定化模式。傳統武俠小說的主人公不僅正邪分明,善惡清楚,而且有一個固定化的模式:眉清目秀的是好人,長相丑陋的是壞蛋,結局一定是好人戰勝壞人;還有單純的奪寶、武功秘籍等主題。金庸改變了這種模式:人物形象不再臉譜化,俠士不全是雷鋒式的英雄人物,也會有不光彩的言行,我們可以從蕭峰、楊過、令狐沖等人的行為中找出一些不太光彩的地方;壞人也并非全是大奸大惡之徒,他們也有些許的人性亮點,李莫愁有著母性的一面、岳老三有守信的優點;故事情節不再單一化,如《書劍恩仇錄》、《射雕英雄傳》等小說把主人公的終生置于國家仇民族恨之中,報私仇僅是其俠義人生的起點;即使是奪寶與尋仇,也融入到家國、民族之中。
2.2 金庸武俠小說改變了傳統武俠小說的價值取向。舊派武俠小說講究“快意恩仇”——既要“報仇”,還要“快意”,所以一旦自己“快意”了那就會視人命如草芥,動輒殺人且還會殺上一些毫不相干的人。《水滸傳》里的武松為了報仇,血濺鴛鴦樓,殺了張都監一家老小十余口,連兒童、馬夫、丫環、廚師也沒放過。殺了張都監和他的親人們即使武松做得有些殘忍,我們依然可以理解他這一行為的動機,但他殺那些丫環、馬夫、廚師等是不是有點過了?這些人罪不至死吧?金庸則不然,他沒有認為復仇符合社會道德和法律規范,沒有把復仇與正義等同起來,更沒有把復仇渲染成一種值得宣揚的行為。金庸從根本上批判和否定了這種“快意恩仇”、肆意殺戮的理念,認為“復仇”與“殺人”是兩個不同層面的事情,復仇只殺自己的仇人與無辜者無涉,在《射雕英雄傳》中,郭靖對完顏洪烈的大金國懷著家國雙重仇恨,卻依然關愛著花剌子模全城的無辜百姓。
2.3 金庸武俠小說有著很高的文學及美學價值。金庸是一個了不起的語言文字高手,在描山狀水、寫景摹物、談情說愛甚至是人生哲理等方面有相當高的造詣,“金庸的小說,是克服了這種新文藝腔的,盡量使人物的語言合乎其時代環境,所以他的語言開辟了一個非常大的境界”②(P14-15)。其小說部分已被選入中學、大學課本,如:“他心下自怨自艾……只見她容光煥發,似乎全身都要笑了出來……。”③(P1115)、“當下奔得更快,借著一股沖力,飛躍而起。黃蓉連經兇險,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笑道:‘靖哥哥,你飛得可沒白雕兒穩呢。’”④(P997)“令狐沖心中一沉,似乎整個世界忽然間都死了……”⑤(P1282)小說中諸如這樣的文筆處處皆是。
2.4 金庸武俠小說擴大了小說創作的歷史視野——歷史人物真實化、虛構人物歷史化。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他將虛構的傳奇與歷史巧妙地結合起來。在《鹿鼎記》中竟然是韋小寶主持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中俄之戰、尼布楚簽約是歷史真實,而韋小寶是小說虛構的人物,但從整部小說來看,我們覺得這就是“真”的;還有蕭峰與蘇軾生活在一個時代,我們可以不熟悉蕭峰,但不可能不熟悉蘇軾;其他小說也如此。這正如陳墨所說“真人假事與假人真事渾然一體,叫人不能相信亦不能不信。在歷史事實這一層次上是‘不可信’,然而在藝術真實或哲學真實這上層次上又極可信。”⑥(P21)
2.5 金庸武俠小說借鑒了大量藝術手法展示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金庸武俠小說以“信義”為核心書寫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觀、價值觀,寓文化、道德、禮儀等于武術技擊之中,顯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內在之美,揭示主人公的人性及國民性,又借傳統文化學理來闡釋武功修養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為啟發、相得益彰。他的小說涉及儒、道、墨、釋、法等諸子百家的文化,涉及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眾多的文史科技典籍,涉及傳統文化的各個門類如詩、詞、曲、賦、繪畫、音樂、書法、棋藝、茶藝、酒道、雕塑等等,我們還可以從中窺見墨家見義勇為的游俠精神、儒家的仁愛與民本思想,感受到道家的深邃博大、無處不在的辯證方法,佛家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理念等。
2.6 金庸武俠小說有深遠的意境——具備“形而上”的哲理寓意。他小說之所以好,主要是不僅大處——大的情節或大部頭的小說——可觀,細微之處——小的情節與短篇小說——亦可思可感,正如孔慶東所教授所言“一個是從大處著眼,展示中華文化的多樣性、綜合性、融匯性;再一個是從小處入手,展示中華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藝術性”⑦(P190)。從其小說的語言、武功招式以及各種見聞等方面,我們可以尋找到哲理的存在,如“百花錯拳”、“黯然銷魂掌”、“乾坤大挪移”等,于幾字之中蘊哲理,“金庸小說中的武功招式則基本上是詩意化、哲理化、性格化了的,從而,成了金庸武俠小說的一大勝景”⑥(P23)。如《天龍八部》的書名,源于佛經的八種“非人”神物,小說中所有人物皆可以用“非人”——不符合正常的“人性”來加以闡釋,即使是德高望重的少林寺方丈玄慈大師也一樣,其他人物不管正邪也都如此。
體育專業的學生們絕大多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好動不好靜,正因為好動,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有意與無意中與“武”“俠”發生著契合,所以在他們的身上都保留一定程度的“義”,這個“義”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俠義”,同時金庸的武俠小說中體現了諸多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3.1 體育專業學生與傳統武術。體育運動與傳統武術是一脈相承的,傳統武術是現代競技體育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尤其是武術中重要的拳種太極拳、跆拳道等的推廣對于體育健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風靡全球,既推動了武術的全球化,也促進了中老年人的體育健身運動。在高校尤其是體育院校,基本上都有武術系或傳統武術專業,即使是非武術專業的學生們,在他們的身上或意識中,在一定程度上也都喜好“打打殺殺”體育運動或武術項目,這也是一種體育運動的武術化。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恰恰在如何用“武”方面給當代大學生尤其是體育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范本:用好“武”的同時必須要兼具“德”。
3.2 體育專業學生與俠義情懷。體育專業的學生從小參加體育運動,大多數人性格外向,做事以義氣為重、從不斤斤計較、見義勇為、拾金不昧等,這些特點基本上都符合金庸先生小說中“大俠”所具有“俠義”情懷——視金錢如糞土、為朋友可以兩脅插刀、急公好義等。這些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我們這個時代依然需要“大俠”,也依然需要俠義的行為——見義勇為就是俠的行為與表現;而體育專業的學生們緣于他們的性格、專業特點和學識修養等,則能夠更加充分地發揮這一點。
3.3 體育專業學生與人生哲理。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涉及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哲學、史學、文學、美術、音樂、戲劇、書法、茶藝、酒等等,尤其是在小說中充分展示了儒釋道三家文化的精髓,其小說深刻的內涵對每一個人都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對于酷愛運動或武術的體育專業的學生來說,每一部小說都蘊含著一個或多個人生的哲理,對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啟迪。如《天龍八部》中阿朱在少林寺偷盜“易筋經”開啟的密碼竟然是“一夢如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告訴我們,人生何嘗不是一種夢呢?韋小寶的成功與陳近南的失敗又何嘗不是空想與現實的展示呢?令狐沖與張無忌的“功成名遂身退”、郭靖的為國為民等等,這都值得我們深思之。
3.4 體育專業學生與誠實守信。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我們最耳熟能詳的、最為大家喜歡與看重的便是武林人士都能信守謊言: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言九鼎、一諾千金,這些人生信條在小說中發揮得淋漓盡致,通常一個武林中人指天發誓,大家就會深信不疑了,如果毀約,就會引起神人共憤。誠實守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普通公民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對于社會主義事業生力軍的當代大學生們來說。
金庸武俠小說博大精深,有內涵、有境界,無論是在形式上、結構上、語言上,還是在意境方面都有著其他作家所無可比擬的成就,每一部小說都有值得深思之處,都可以給人以啟迪、給人以收獲,尤其是對于體育專業的學生們啟迪尤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