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迪 吳敏良
(一)新興商業流通業態不斷出現的需要。商業流通,通常是指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活動[1]。“互聯網+”時代,商業流通已由單純的實體經濟領域擴充到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個領域。特別是隨著信息化技術在商業流通中得到廣泛應用,商業流通表現出一種信息化流通,也正因為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使商業流通變得更加高效、快捷。同時,以新技術、新能源、新智能為主要載體,以知識驅動、智慧驅動、數據驅動為發展引擎的新商業模式正在崛起,電子商務、跨境電商、現代物流、連鎖經營、現代會展、共享經濟等新興商業流通業態不斷出現。
在新興商業流通業態中,特別是電子商務物流產業發展迅速。根據《商務部“十二五”電子商務發展指導意見》(商電發〔2011〕375號)及《關于實施支持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有關政策的意見》的要求,商務部于2012年公布了北京通州商務園、上海市嘉定電子商務產業園、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湖南長沙電子商務產業區等共35家基地成為首批“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近幾年,電商產業更是飛速發展,僅2015年,一年時間成立電商產業園超過一千個,約1.3億網購人群從PC端轉移到移動端,移動端網購人群的占比已經逼近70%。2017年,天貓雙十一的銷售額達1682億元人民幣,其中,移動占比90%。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和互聯網等技術在不斷地改變著商業的形態,在拓展著商業的邊界,使得商業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深化和擴張,現代商業已完全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商業了。因此,高校的傳統商科專業群已無法滿足現代商業的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培養了,這就使得重構新商科專業群有著非常迫切的需求了。
(二)商業流通業快速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的發展,我國通過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民收入不斷增加,我國到2010年人均國民收入就達到4000美元以上,2017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達8790美元。同時,2016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上升到51.6%,201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與2016年持平,仍為51.6%。我國現已進入后工業化時期。在后工業化時期,有一個主要的特點就是經濟已由商品生產經濟變為服務經濟,經濟增長從以制造業為主導向以服務業為主導轉型。
在我國加入WTO后,隨著我國融入世界經濟,特別是近年來,我國產業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國家城鎮化戰略進程穩步推進,勞動力人口向城市快速轉移,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6.1%,按照“十三五”規劃,要求解決1億人進城落戶。城鎮化規模穩定擴大將不斷激發服務貿易的潛在需求,將推動服務業集聚發展,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加快我國經濟結構向服務型經濟轉化的步伐,真正實現產業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的過度。目前,我國已經是從服務業發展初級階段到世界排名第二的服務貿易大國。與此同時,隨著人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人們由當年關注的吃穿住行基本生活需求轉向人文交融、價值導向、品牌身份象征等多樣化、個性化、高端化、便利化需求,可見,要滿足人們這些出現的新興需求,作為服務業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流通業承擔著時代的重擔,將在引導并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起到重要作用,需成為“先導性產業”[2]29。而商業流通業要發展為“先導性產業”,需要大量的熟悉現代流通業態和技術的人才做支撐,要滿足這一要求,也需要對新商科專業群進行重構。
(三)商業流通日益國際化的需要。經濟全球化是當代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實際就是流通全球化。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的需求向多樣化、國際化發展,另一方面,流通企業為克服國內市場飽和的局面不斷向國外擴張以尋求新的市場空間。從而使得現代商業流通呈現出日益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真正意義上的流通國際化已經逐步形成,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在商業流通中占主導地位,用信息化、高科技化、高智能化和集約化的流通手段,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納入了社會化大流通的軌道,因而商業流通的國際化是大勢所趨而且正在逐步加強。我國因為加入WTO,于2004年12月11日分銷領域全面開放,中國取消了對外商投資商業領域在股權、地域、店鋪數量等方面的限制,外資開始全面進入我國流通領域,標志著我國商業流通領域已全方位國際化[2]30。2017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27.79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14.2%。
日益國際化的流通形勢使得商業流通的范圍不斷擴大,商業流通主體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貿易環境也更趨復雜,這也對從事商業流通的人員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可見,重構新商科專業群勢在必行。
(四)高職院校“雙一流”建設的需要。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決定統籌推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2017年1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特別提出的是,十九大報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為此,高等學校要加快“雙一流”大學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專業和專業群建設是高職院校教學內涵建設的核心,是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近年來,各高職院校以此為切入點深化教學改革,特別是一些地方還將高職院校建設一流的專業群列入“雙一流”建設范疇。例如,湖南省教育廳2016年在教肓部出臺《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教職成[2015]9號)》不久,制定了《湖南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6-2018)實施方案》,提出了“以卓越院校建設為基礎,建成若干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職院校”,“在全省重點建設好70個左右特色專業、30個左右示范性特色專業、30個左右示范性特色專業群,將高職院校示范特色專業群建設成特色鮮明、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專業群,到2018年全省建設高水平骨干專業總數達150個”等具體目標。這將極大地推動高職院校的專業群建設。同時,這也無疑為如何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加強高職專業群的建設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課題。因此,新商科專業群的構建融入到“雙一流”建設之中很有必要,也只有這樣,重構新商科專業群才能大有作為。
新商科專業群應該按照“雙一流”建設要求的進行重構,打破傳統商科或院系專業之間的壁壘,優化群內專業結構,融合交叉學科,利用群各專業間的交叉效應,整合群內優質資源,以便培養現代流企業發展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綜合發展的復合型創新創業型人才,更好地為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流通產業發展服務。
商業流通視閾下重構新商科專業群,應按照“對接產業、工學結合、提升質量,服務社會”的發展思路,緊扣區域商業流通產業轉型升級和現代商業流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需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建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對接現代商業行業標準和崗位規范,構建緊貼崗位實際工作過程的專業群模塊化課程體系;堅持現代商業行業企業高端人才引進與“雙師”素質培養相結合,打造“名師引領、專兼結合、師德高尚”的具有國際視野專業群教學團隊;創新“廠中校”“校中廠”的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模式,建設理實一體、虛實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主動適應“互聯網+”戰略,著力建設“互聯網+商業流通”發展的專業群發展機制。通過科學重構新商科專業群,形成校企共建共享、服務現代商業流通產業特色鮮明、示范引領發展的品牌專業群。重構的新商科專業群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科學優化調整新商科專業群的專業結構。適應現代流通產業優化升級調整,成立新商科專業群建設校企合作委員會,建立由學校、政府、商會、企業參與的“四方聯動、教產對接”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充分考慮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新流通業態發展情況和流通企業職業崗位技能要求變化情況,實時而前瞻性地調整優化新商科專業結構。完善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管理辦法,建立規范的新專業申報、劣勢專業淘汰的工作機制,通過優勝劣汰,重點建設5個左右能體現商業流通領域核心業務的專業,按照商業流通職業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的原則構建新商科專業群,發揮專業群的聚集效應,以專業群建設帶動學校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深化新商科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根據新商科專業群內各專業特點,體現現代商業流通產業崗位細化的前瞻性,適應現代商業流通產業轉型升級及產業鏈的崗位需求,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使新商科專業群內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既相對獨立,又互相聯系,實現新商科專業群內資源共建共享。加快推進新商科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校企合作,教產對接,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大訂單培養力度,積極探索“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廣泛吸收行業企業參與專業群質量評價,制定新商科專業群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探索新商科專業群評價模式改革,探索引入第三方評價,努力提高專業群的辦學水平。
(三)完善新商科專業群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與建設。認真研究和應對“互聯網+”對課程教學改革的影響,優化基于現代商業流通業務流程的模塊化課程體系。重點建設名師講堂、微課、慕課和優質空間課程等專業群信息化教學資源,特別是加強專業共享課程、專業核心課程、中高職銜接課程、高本銜接課程等教學資源的建設,并且,積極開展網絡課堂教學。引進國際化專業課程包,完成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開發,校企合作加大特色教材開發的開發力度。
(四)構建理實一體、虛實結合的新商科專業群實踐教學體系。科學建設新商科專業群實訓基地,通過開發或購置充實新商科相關專業仿真互動實訓軟件,加強智慧教室和網絡教學平臺建設,探索建設現代商業流通世界貿易博物館。堅持共建共享原則,與行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加強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積極探索與電子商務等商業流通新業態企業合作共建新業態實訓實習平臺,開展網上網下實習實訓。
(五)著力打造具有國際視野的雙師素質的新商科專業群教學團隊。重視教師的政治理論學習和道德修養,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強專業群帶頭人與骨干教師的培養,著力把核心專業帶頭人培養成熟悉現代商業流通產業(行業)發展趨勢、能駕馭專業群建設、具有較強綜合協調能力的新商科專業群帶頭人;實現“校企雙專業帶頭人”制,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以實踐經驗豐富的商業流通行業專家、企業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為主體建立兼職教師庫,并實行動態更新;建設教授、行業大師、技能名師和專家工作室,提高專業群教學團隊協同創新能力。通過外引內培,多渠道、多途徑建成一支“名師引領、專兼結合、師德高尚”的雙師型新商科專業群教學團隊。
(六)切實加強新商科專業群文化建設[3]。堅持以人為本、立德樹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培育優良校風、教風和學風。把文化建設和專業群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將專業價值理念、職業道德與行為規范融于專業教學過程和專業教學內容,潛移默化地對新商科專業群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尤其是將現代商業流通知名企業文化引入校園、課堂、實訓場地和學生日常生活,引導學生了解現代商業流通企業和行業文化,規范學生行為,使學生在深刻領會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職業化思維與行為習慣。
(七)建立健全新商科專業群發展機制。密切關注區域內現代商業流通產業發展,實時跟蹤職業崗位新的技術、技能要求,主動適應現代商業流通產業需求,加強同現代商業流通企業合作,建立“共生、共融、共贏、共發展”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實現新商科專業群與現代商業流通產業協同發展。以學生、企業和社會滿意作為新商科專業群質量評價的核心,建設多元化、信息化、開放式、多方參與的教學管理機制,構建多元化的質量評價和保障體系。積極推進教學組織模式改革,探索實施彈性選課制和學分制,校企共同實施頂崗實習和畢業生質量跟蹤管理。加強校企常態溝通,建立理事會聯系會議制度,在專業群建設過程中,加強校企相互開放與協作,實現新商科專業群與現代商業流通產業統籌發展和融合創新。
(一)加強政策導向作用,優化制度設計。構建高職新商科專業群,培養現代商業流通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需要加強政策導向作用,優化頂層設計[4]。政府部門應充分利用政策紅利和杠桿作用,積極引導行業組織、高職院校和流通企業協同推進新商科專業群建設。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委托行業組織等社會機構出版年度行業人才需求報告,為高職院校在制訂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課程改革提供未來現代商業流通職業人的職業素質、職業能力、職業技能和行業發展的動態信息,為高職院校提高新商科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服務。
(二)加強校、政、企、機構協同。加強專業群與產業群的協同,使新商科專業群的設置和內涵建設符合現代商業流通產業群的人才需求和崗位職業要求,以實現新商科專業群的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協同,深化校企合作,特別注意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好企業在專業群建設中的作用,通過共建,實現學校和企業在專業群建設中協同創新、互利共贏;加強學校與政府、學校與行業協會等機構的協同,實現多方共同發展。通過加強校、政、企、機構協同[5]10,構建以現代商業流通行業為依托、以學校為主體、以政府為推手、合作企業深度參與的合作辦學體制,形成以“合作育人、合作辦學、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合作目標的新型合作的專業群辦學模式[5]11。
(三)建立健全專業群建設保障機制。專業群建設相對專業建設,具有專業交叉性、融合性強的特點,各種利益關系以及矛盾沖突較多。因此,要推動高職院校新商科專業群良性發展,就必須建立專業群建設保障機制。一是建立專業群項目負責制。制定相關制度,確立專業群建設項目負責制,負責人對專業群建設方案的制定和實施作全過程負責。二是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制定專業群建設的季度和年度報告制度、定期檢查和評價制度、信息采集和發布制度,及時收集關于專業群的有關學生評價、企業評價、行業評價和社會評價信息,并建立專業群建設的問題預防、跟蹤、反饋、糾正機制。三是建立專業群建設監督和績效考核制度,強化監督管理,確保專業群建設工作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