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世軍
法律思維被稱為法學思維或法治思維,是指法律人基于一定的價值理念,運用各種法律方法、法律推理和法律論證等思維方式認識法律、認定事實、闡釋法理和適用法律解決各種法律問題的特定思維方式或過程。法律思維至少包含從法典法系“事實—法律—結論”以及判例法系“事實—結論—法律”的過程。法律人應該具備的法律知識、法律思維、法律職業技能、法律職業道德、法律信仰等基本素質中,法律思維具有決定性作用。因為法律知識的理解,法律職業能力的掌握,都需要運用法律思維。因此,培養法科學生的法律思維素質是法學專業教育的基礎。
毋庸置疑的是,我國高校目前的法學教育為社會培育了大量的專門法律人才,成效顯著。但經過認真審視,其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尤其是高校法學教育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制約了社會實踐對法律人才的需求,法學教育目標并未很好實現。多數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衡量法學教育成敗的標準莫過于如下方面:一是就業率;二是司法考試通過率(2018年以后稱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三是考研通過率。至于法學教育與社會的契合程度,很多高校則將之留與國家、社會以及用人單位。
筆者認為,法學教育區別于其他專業教育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它的法律屬性。法學教育應當面向社會發展需求,立足于培養具備扎實的法律知識、法律實踐能力和法律思維的專門人才。其中,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所有專業教育不可或缺的共同目標。由于法律知識的深刻領悟、法律實踐能力的熟練掌握均需要運用法律思維,因此,法律思維的培養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法學專業教育的核心目標。這也是法學教育與其他專業教育的根本區別。
如上所述,我國許多高校目前的法學教育忽視法律思維的培養,高校之間比拼的是就業率,考研率和司法考試通過率,媒體和家長層面關注的是高校法學專業培養了一些什么人,有多少學生成為法官、檢察官、律師或法學家,至于上述人應具備怎樣的專業素質,那并不重要??梢钥隙ǖ氖牵粐▽W教育既要培養法律實務工作者,譬如法官、檢察官、律師等。也要培養專門從事教學研究的人員。譬如高校法學教師和科研機構的法學研究者。筆者認為,上述“法律人”都應當具備法律人特有的法律思維能力,熟練運用法律推理、法律邏輯、法律解釋、法律技術等思維方法解決法律理論與實踐問題;要注意到快節奏的社會發展所引起的法律更新,譬如我國當前生育政策的變化、養老保險制度的優化、個人所得稅等領域的變革,要求法律人應當具有批判性、創造性的時代精神??梢钥隙ǖ模伤季S的培養已成為或必將成為法學教育的基礎或核心目標。
法律思維培養的內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的法律思維內在因素的總和。明確法律思維培養的內容是構建法學教育教學范式的前提。與道德思維、政策思維以及習慣思維等不同的是,“法律思維是一種不同于其他思維的職業性思維?!盵1]具體包含如下方面。
第一,尊重事實。法律運行的過程無不是尊重事實的過程,法律制定需要考察具體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脫離一國、一地區具體情況的法律是“惡”法,這樣的法律得不到人民的擁護;法律執行、法律適用、法律監督以及法律遵守等法律實施的各個環節均應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之上。唯有如此,法律的作用或功能才能得以實現,不顧具體情況的法律實施是濫用法律與法律橫行的過程,注定受到人民的抵制。
第二,法律至上。法律是社會關系調整機制中的一種。除法律外,道德、政策、宗教等也起到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作用。法律至上要求法律人在評判法律事實時要排除道德、宗教以及自身主觀好惡等因素的影響,要尊重客觀事實,尊重法律,確保公平正義。正如著名的哈佛大學法學院告誡即將走出校門每一個學生,“在你的眼里,沒有惡棍和好人,只有原告和被告?!边@正如我國法律適用的一項基本原則即“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
第三,程序優先。我國向來有“重實體,輕程序”的法傳統,反映在社會現實生活中,人們習慣于用“實事求是”的定勢思維來追求法律的“真理”,從而傾向于實體公正。追求這種實體意義上的公平正義本身無可厚非。培根也曾指出:“一份錯誤裁判只是污染了河水,違反程序就是污染了水源”。培根的上述描述至少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違反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均有害于社會;另一方面當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存在沖突和矛盾時,程序正義應優于實體正義。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我國程序優先具有特殊的社會意義。
第四,邏輯嚴謹。無論是運用法律解決法律問題的演繹推理過程即“事實—法律—結論”,還是運用法律解決法律問題得出法律的歸納推理過程即“事實—結論—法律”,上述相互區別又密切聯系的法律思維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是理性、嚴謹的。同時,上述法律思維過程也深刻表達了法律思維是法律規則與法律事實的互動過程:一方面表現為運用法律規則評判法律事實,一方面又可以表現為從法律事實即判例中推斷出法律規則。這恰好也進一步說明了邏輯嚴謹是法律思維的理性要求。
此外,法律語言也是法律思維培養的重要內容。法律語言作為法律思維的外部表達形式,區別于日常生活語言,譬如生活意義上的“物”的概念就不同于法律意義上的“物”的概念。法律人只有運用法律語言分析社會現象才可以得出精確、公正的判斷。
目前,我國法學教育并沒有很好重視法科學生法律思維的培養。筆者認為,法科學生法律思維能力的培養,應在法律專業學習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環節以及法科學生自身孜孜追求逐步提高,并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潛移默化為對法律的堅定信仰和思維模式。應當特別注意的是,案例(法律事實)在各教學環節中起到重要的媒介或橋梁作用,應引起充分的注意與關切,同時也說明各種實踐教學環節在法律思維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具體而言,法科學生法律思維的培養應包括如下方面:
(1)認真鉆研法律專業知識。學習并熟練掌握基本的法律專業知識,是法科學生法律思維培養的基本前提。離開法律專業知識,法律思維的形成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一方面要求法科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規定,另一方面又必須領悟法律規定背后的深層次問題如基本的法律原理、原則和法律精神。這一環節主要依靠各種實體法和程序法課堂教學以及學生的自我充實而實現。
(2)積極參與各種法律實踐活動。法律思維養成的最主要途徑莫過于各種法律實踐活動,離開具體的法律生活實踐,法律思維的養成好比海市蜃樓。各高校要進一步深化法學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案例教學、模擬法庭,司法實務實習、律師實務實習等教學環節,鼓勵學生在各種法律實踐活動中運用法律專業知識和各種思維方法發現、分析、解決法律問題并自覺養成法律思維習慣。
(3)掌握并靈活運用各種法律方法。法律方法的養成是法律思維的基本構成要素,也是法律思維培養的重要方面。法律方法是法律人思維的核心要素,法律人思維是法律方法長期作用的結果。[2]從一定意義上說,法律思維就是運用各種法律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法律問題的過程。筆者認為,事實認定的方法、法律解釋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法律漏洞的填補方法等應當是法科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的基本法律方法。
總之,法律思維的養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課堂教學只是培養法學專業學生法律思維的一個方面,法律人法律思維需要在長期的法律實踐和法學研究中不斷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