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粉紅
作文教學與課文教學的整合,就是根據教材特點,以課文內容作為寫作素材,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讓學生及時進行模仿和創造性運用練習,讓學生就語言的組織運用和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它內容上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選材角度小,思維空間大,學生易于駕馭,寫起來得心應手,效果好。另外,把學生寫作訓練得到的知識及相關能力有機融合于課文教學之中,做到學寫結合,相得益彰。
教學中,要狠抓語言的理解和表達的訓練。實踐表明,進行作文教學,理解是關鍵,表達是難點。在平時的課文教學中,對作文點需要理解,想象的內容,進行有意識的點撥和提示,為學生以后的練筆打下基礎;在寫作訓練中,教師一方面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掌握隨文練筆的方法和途徑,另一方面重點引導學生口述,將作文的內容有條理地、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最后將口述內容寫成書面作文,并根據情況進行評價反饋。概括地說,學生隨文練筆過程,是由“理解---練寫---反饋”三步構成的。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是創造發明中實在的因素。”豐富的想象是一切創造的基礎。要提高創造思維能力,就必須重視并加強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教學實踐證明,在課文教學中進行寫作訓練,在讀寫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不失為一條易便快捷的有效途徑。作文是與課文教學配合進行的,設計作文時,應針對課文內容的可挖掘性,抓住訓練點,對課文內容進行補白、詳化、延伸。講讀課文基本上都是文質兼美的名人名篇:這些文章有的詞句蘊含豐富,耐人尋味;有的人物心理描寫凝煉;有的省略情節;有的結尾戛然而止……總之一句話,它們熔鑄著作者豐富的想象,同時也給讀者留有極其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學時,根據不同的情況,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想象訓練。
在平時的課文教學中進行寫作訓練要考慮訓練的疏密度,一節課45分鐘,有講有練,都應有時間限制。如果貪多求全,必定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學生疲于應付;如果課文知識教學的“密度”不夠,便來進行作文訓練,也只是空中樓閣,擺擺花架子。其次要注意訓練內容的難易度。偏難、偏易的訓練,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也會造成“費時低效”。再次,指導學生作文必須有機地貫穿在講讀過程中,就文取材,而不是另起爐灶,自立門戶。要做到“適度”,這就需要教師鉆研課標,鉆研教材,研究學生,以課文內容為素材,精心設計適宜隨機進行的作文訓練。
語文教材的課文多是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入選新教材的課文則更具“人文氣息”和“時代精神”,更貼近學生的思想認識實際。閱讀這些作品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這些佳作也是學生進行寫作時可供借鑒、模仿的優秀范例。
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寫作,評講的最終目的也是寫作,兩者并行不悖。作文評講應將閱讀課文和寫作講評緊密聯系起來,閱讀課上有寫作知識的介紹,作文評講注重知識遷移,將閱讀課文里的寫作方法和作文技巧—構思立意、篇章結構、譴詞造句等,遷移到習作中去,真正做到“活學活用”。
將課文教學與作文教學進行整合,對于語文學科的教學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學語文教材,其入選范文,總體上說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所以,在當代的語文教學中,要以課文為寫作的突破口,及時地把寫作訓練有機地揉進課文的教學中,進一步發揮課文的“典型”優勢,使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實現讀寫結合。而學生作文能力的提升,不僅能直接學生的寫作文的水平,而且學生通過自己在作文實踐中對于內容、結構、感情的理解和運用,也會提升對課文的更為感性的認識,使課文的學習更得心應手,促進語文能力水平的整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