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賢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東沙湖學校,江蘇蘇州 215000)
在指導文本解讀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閱讀、分析以及探究,讓學生獲得屬于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會[1]。閱讀文本的主體是學生,而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引導學生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讓學生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而多維角度下解讀文本內容,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創造性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得到閱讀能力的提高,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近作者,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寫作風格,以及文本創作的背景資料,讓學生對文本中蘊含的情感有初步的感知。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文本解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引導學生走近文本作者,也讓學生的知識儲備更加豐富,有助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安塞腰鼓》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同學們,這篇課文的作者是劉成章,請你通過查找各種資料,看一看劉成章的資料以及文本創作的背景,然后體會一下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情感。”這樣的問題設計給了學生很大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學生們利用圖書或者網絡進行查閱,而通過大家的交流探究得到這樣的認識:這篇文章是作者在1977 年第一次看見安塞腰鼓有所感觸,而在1986年激情創作的,在這十年的時間中,作者始終不能忘懷安塞腰鼓,于是作者一氣呵成,用充滿感情的筆調創作出這篇文章。讀這篇文章,可以感受作者對腰鼓舞的崇拜、對黃土漢子的敬重、對家鄉的眷愛和對美好未來的追求。而就在學生初步體會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那么,安塞腰鼓對于作者有什么重要意義呢?在我們眼中,安塞腰鼓就是一種樂器,但是在安塞人眼中,安塞腰鼓僅僅是一種樂器嗎?還是有什么特殊的意義?請大家走進文本尋找答案吧。”
這樣教師引導學生走近文本的作者,了解作者的經歷,讓學生進行文本解讀,初步把握文本的情感,獲得初步感知,為學生的深度解讀奠定了基礎。在多維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走近文本作者,能夠降低學生解讀的難度,尤其是對于和學生生活實際有一定距離的文本,這樣的方法更加合適,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作品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懸念進行學習。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文本解讀的積極性,而且能夠引導學生抓住文本內容的關鍵點進行學習,讓學生的學習過程直擊重點,在求知渴望的引導下走進文本深處,幫助學生獲得深刻的感悟,同時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愛上語文閱讀。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文本的題目:“同學們,題目是文本的眼睛,能夠給我們透露很多的信息,那么,請你們觀察這首古詩的題目,你發現了什么信息?”這樣的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們紛紛展示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在題目中包含著時間、地點等信息,還有的說這首詩的基本事件是詩人與友人在望湖樓飲酒生醉意。而就在這樣的理解基礎上教師為學生設置懸念:“那么,我們將題目換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大醉’好不好?”這樣的問題激起學生的深思,于是教師引導學生走進古詩,解讀古詩,體會題目中“醉”的含義。通過大家的探究,學生們認識到這個“醉”字不僅僅指作者和友人喝醉,而且還指作者和友人被西湖暴雨的色彩美、動態美所吸引,深深陶醉,這樣再聯系作者在杭州的經歷,讓學生認識到作者的幸福與滿足。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抓住古詩題目中的關鍵點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投入到積極的思考中去,有效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同時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解讀的成功感,進而讓學生愛上語文閱讀。
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要注重鼓勵學生之間的互動互助交往,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合作探究的契機,讓學生深度解讀文本[2]。而教師抓住文本中的重點詞語進行解讀,能夠讓學生對文本的情感以及內涵有自己的獨特認識。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交流互動,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對文本能有創造性的認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發火”一詞進行體會。在文本中有這樣的內容,講述的是當警衛員為彭德懷端來肉湯的時候,彭德懷發火了,于是教師抓住這一關鍵性詞語引導學生分析彭德懷發火的真正原因。當教師將問題提出之后,學生們聯系前后文的內容進行思考,然后和其他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最后形成這樣的認識:彭德懷特別喜歡大黑騾子,但是現在卻不得不將其殺死,他為失去大黑騾子而傷心。他不是對警衛員發火,而是對自己發火,埋怨自己不能保護大黑騾子。在他的心中,有痛苦、矛盾,也有不滿、埋怨,還有惱恨。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發火”一詞進行解讀,讓學生走進人物內心世界,獲得屬于自己的深刻感受。
進行多維度解讀文本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能力。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本中都留有空白點,而這就是學生進行拓展延伸的契機,教師可以激活學生的想象,開闊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走進更加廣闊的世界,幫助學生獲得深刻的感悟。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愛如茉莉》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重點體會文本中描述爸爸和媽媽執手而眠情景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對于人物內心情感的描寫是一個空白點,而教師就抓住這樣的空白點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拓展。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進行引導:“同學們,這段文字中讓我們感受到了父母之間深深的愛,那么,在這樣的情境中,爸爸和媽媽心里會想些什么?”這樣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有的學生想象爸爸的內心世界:“平時你那么勞累,現在我陪著你,你就好好睡吧。我握著你的手,這樣你有什么事,我就能馬上知道,我就能更好地照顧你了。”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人物內心世界進行補白,讓學生將文本內容進行拓展。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激活,而且學生們能夠走進文本深處,體會文本情感,獲得深刻的感悟。
總之,從多維視角解讀文本,能夠讓學生走進文本深處,讓學生盡情享受語文學習的幸福。而作為語文教師,可以從作者、懸念、關鍵詞以及空白點等多方面進行引導,讓學生多元理解文本內容,享受閱讀文本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