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依妮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東沙湖學校,江蘇蘇州 215000)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提問既是一門技術,又是一種藝術。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引導學生個性發展的創新過程。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的時候,教師要通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有效對話,包括和文本、教師以及學生之間的對話[1]。這樣能夠促進學生的閱讀,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深度思考的過程中獲得深刻的認識,最終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學貴有疑,在高效閱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質疑的有效方法就是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進行引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能夠對文本內容產生疑惑,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自主探究。這樣的教學方式改變了以前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能夠讓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入,也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在引導學生關注文本題目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文本中的插圖,然后這樣提問:“同學們,通過對文本題目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這篇課文的大概內容是什么。現在,請大家觀察文本中的插圖,這幅圖畫向我們展示的就是滴水穿石的現象,你們看見了什么?”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關注文本的插圖,看見在圖畫上有一塊石頭,上面有一個圓潤的小洞,而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認識到這個小洞就是讓水滴滴穿的,這時教師繼續提問:“那么,這樣的景象是不是讓你震驚啊?對于這樣的奇觀,你有什么想說的嗎?”這樣的問題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們紛紛展示自己的疑問,例如,有學生這樣表達:“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小小的一滴水怎么能夠將堅硬的石頭滴穿呢?我不相信。”還有的學生這樣表述:“我也覺得是不可能的事,如果水滴能夠穿石,那么,雨水怎么沒有把石頭滴穿呢?”面對學生的一系列質疑,教師非常欣喜地認識到學生們都經過了自己的認真思考,于是教師進一步引導:“大家的問題非常好,就讓我們一起去文本中尋找你想要的答案吧。”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提問引導學生生疑,讓學生大膽展示自己的疑惑,并且在疑惑的指引下走進文本自主解決問題,這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能夠有效地提高自我提出問題的能力和自學能力,培養探索精神。
在我們閱讀文本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發現在文本中有一些矛盾點的存在,這是學生們困惑的地方,也是我們教學的重點內容,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些矛盾點處理好,那么就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透徹解讀文本內容。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抓住這些矛盾點設計提問,讓學生正確解讀文本內容,促進學生思維的生長。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夾竹桃》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時候,就抓住文本的開頭的一句話進行:“同學們,在課文開頭有這樣一句話‘夾竹桃既不是名貴的花,也不是最美麗的花;但是,對我來說,它卻是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你們對于這句話有什么不一樣的認識嗎?既然夾竹桃不名貴也不是最好看的花,但是作者為什么還最留戀它呢?”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之后,學生們也陷入深思,通過大家的討論,有同學形成了這樣的認識:“我認為,我們最留戀的東西往往是對我們有特殊意義的東西,而夾竹桃一定是這樣。”在這位學生認識的基礎上,還有學生提到值得留戀的東西也可能是獨具特色的東西等觀點,在這樣的觀點引導下,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本文進行探究,最終認識到是夾竹桃的韌性和由此帶來的美好幻想讓作者最為留戀,這樣的過程讓學生對文本情感的理解更加透徹。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矛盾點,而就在矛盾點的基礎上進行問題設計,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尋找答案,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解讀起到了很好的啟發點撥作用,而學生們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同時激活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思維碰撞,最終實現了閱讀能力的提高。
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教師應該抓住文本中的關鍵點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通過重點段落的提問使學生能夠明確學習的重點以及難點,最終實現對重難點的突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抓住文本中的重點段落進行問題設計,引導學生進行文本主題的思考。在教材中有這樣一段話“他挖了8小時……我的兒子!”這段話的描寫非常感人,究其原因是因為這段話的描寫有三個突出的特色,一是抓住人物的動作描寫,二是抓住外貌描寫,三是進行語言描寫。就以動作描寫的內容來說,教師這樣引導:“在這幾句話中作者為什么不寫怎么挖,而是只寫挖的時間,中間為什么不用頓號,而使用了逗號?”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最終認識到這樣的表達更能突出父愛如山的主題。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抓住文本中的重點段落進行問題設計,引導學生突破對文本主題的認識,實現了對重難點的解讀,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在語文學習中,教師一定要做到重點突出,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抓住重點進行問題設計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有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
沒有反饋,就不能實現控制。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時候,教師要注重信息反饋的環節,而抓住這一環節進行提問,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2]。同時,教師抓住課堂反饋信息進行提問,還能幫助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對自己的見解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形成準確的認識,讓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和體驗。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天游峰的掃路人》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通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對整篇課文進行閱讀:“你看到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這個問題的效果好像并不好,于是教師根據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問題,又設計了兩個問題:“掃天游峰肯定是非常辛苦的,但是老人為什么卻不覺得苦?作者最后說三十年后再來天游峰看老人,這是不是騙老人的話?”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用問題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內容,讓學生最終體會到掃路人的自信豁達和樂觀開朗,升華了學生的認識。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教師抓住反饋的信息進行提問,能夠促進學生的認識深化,知識內化,促進高效課堂的實現。
總而言之,我們要想實現高效課堂的目標,就要講究提問的技巧性和藝術性,從學生視角出發,抓住文本解讀的關鍵點進行問題設計,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思維激撞,最終實現綜合素養的提高。精巧提問,讓學生在循循善誘的引導中走向文本深處,讓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體驗,讓語文課堂綻放無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