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紅芳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洲學校,江蘇蘇州 215021)
從關聯的角度來看,語文教學從一開始就在實施著思辨教學[1]。當前,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成為教學新的指向標。而思辨也是核心素養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注重思辨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高素質人才。
語文教學外顯的是語言文字,內隱的是思維思辨。比如,以一首小詩為例: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首先,“歌”是什么意思?“唱歌” “歌頌”或是“吟詠”?從題目來看,應該排除“歌頌”,而分析整首詩篇,可以發現,其是“歌詠峨眉山的月亮”,即“歌詠”的意思。由此可見,對標題中一個字詞的解釋,不但要考慮到該詞本身的意思,還應該結合整首詩來進行考量,即其是否與上下文協調,是否與全詩的意義匹配,其中的思辨力度不小。
其次,來看“半輪秋”,“半輪”,半圓,指上弦月。古人將月圓看作團圓,那么作者抬頭只看見了“半輪秋”,他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呢?另外,詩中的“影”字,指的是月影。皎潔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水之上,隨著江水流動,月影也不斷行進。這個“影”字,不但寫出了月映清江之美,還點明了作者深秋月夜行船之事。且“峨眉山” “平羌”“清溪” “三峽” “渝州”等詞語,點明了作者的行進路線,如此,也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
通過對詩歌中出現的幾組字詞的解釋,經過一番思辨,字詞的解釋、字詞的表現力和詩歌的意境層見疊出。這是思辨教學存在的根基和價值所在。
語文教學,學生最常接觸的就是閱讀文本。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教材中出現的語句等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比如,學習《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一篇文章時,筆者便要求學生對文章中出現的“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云”這句話進行辨析,并結合自身實際來談論這個話題。比如,若是在生活中遭遇病痛,不應該一蹶不振,而應該保持積極的心態,趕走病魔,重新成為健康的人;若是學習成績下滑,則要分析原因,并深刻反省自己,爭取這次的錯誤下次不再犯等。如此,學生的思辨能力就會得到提升。
思辨能力的培養和提升,與教師的引導息息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挖掘文章中出現的語句,引導學生對語句進行深入分析,并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如此便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多數教師在教學中,選擇滿堂灌的形式,不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與機會。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非常不利。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善于留白,給學生提供較為豐富的想象余地,提升他們的思辨能力。
比如,教學《黃果樹瀑布》這一課時,教師便可以在文章的結尾處,給學生留下這樣一個話題:“你心中的黃果樹瀑布是什么樣的?”讓學生在課下進行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他們自然會反復閱讀文章,思辨能力也會得到很大提升。
留白,即給學生留下想象與思考的空間。給學生留白,使得學生在課下時間內,也會思考課堂所學知識,并充分挖掘教材之外的東西,這對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有很大幫助。
對文章的感受,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為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善于挖掘文章內涵,即要求學生從多個角度對課文的主旨進行探索,使學生能夠以一種批判性的思維來對既成的、固定的文章主旨進行判斷,并形成自己的理解。
比如,學習《海倫?凱勒》這一篇文章時,多數學生看見了海倫的堅強、奮斗,卻少見于分析她的家庭教師沙利文,沙利文用她的耐心與愛心,逐漸改變了海倫,讓她成為一個偉大的人。那么教師在教學這篇文章時,便可以引導學生從此處出發,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濃濃愛意,而不是只看見海倫的優秀。
文章的內涵總是豐富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善于挖掘文章內涵,并要求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文章的主旨進行分析。如此,便能夠推動學生不斷發展。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主要著落點應該在于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內容,在日常生活中,將所學知識運用起來,以形成自身的情感共鳴。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善于重新解讀文本,這樣才能夠引起學生對教材文本書籍的情感需求和深刻體驗。另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借助各種教學方式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此教學情境中,形成自己的思辨能力。比如,學習《變色龍》這一節內容時,筆者便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首先,給學生播放變色龍在不同的場景中,所展示出的不同色彩,如此一來,學生就會對變色龍這一生物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礎上,筆者又給學生科普了關于變色龍為何變色的知識……如此,就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學習新知識的情景,學生在此情境中,會對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有基本的了解;且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會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去,這樣長久下來,學生會對學習語文知識有非常大的興趣,這對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滲入思辨教學極有幫助。
教學實踐證明,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對于學生提升自身對語文知識的興趣極有幫助,包括教師借助語文課堂所傳授的思辨精神。鑒于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當注重創設自由的課堂氛圍。
首先,教師應該以尊重學生的意見以及問題為前提。在平時的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情境是,教師在課堂上單純講解,學生只是單純聽課;教師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置若罔聞或者解答得不深刻,這對于激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非常不利,鑒于此種情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對知識的不理解以及探究欲。只有這樣,才能創設自由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
其次,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式,以此激發學生對語文課堂的喜愛之情。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會采取“小組合作教學”“多媒體教學”“問題式教學法”等不同的教學方式,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可能會對語文知識產生新奇感,進而會在學習中,全身心地投入進去,自然會對教師在課堂上所傳授的思辨知識有比較深刻的理解,進而接受與內化,如此,便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目的。
思辨是學生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必要的能力以及精神之一,小學語文擔負起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的重責,那么教師便應該作為先鋒,首先解讀文本中的思辨之義,并將其有效傳遞給學生,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