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鵬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馬塘小學,江蘇南通 226400)
當下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大量的信息資源已經成為社會公民不可或缺的內在元素。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必須要學會積累信息,能夠統整分析,善于傾吐表達。為此,我們就不能不重視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但遺憾的是,我們對于非連續性文本的關注一直都處于空白的狀態中,意識淡薄、策略缺失,甚至課型也嚴重錯位[1]。為此,我們首先要從思想認知上積極調整和破解非連續性文本存在的認知弊端,從而在反思的過程中積極構建策略,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不斷發展。
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作為當下社會一種非常重要的認知能力,在蘇教版教材中的編著過程中體現得非常鮮明。只要教師善于發現、積極認知,就能在看似普通的資源中洞察并挖掘出相契合的認知渠道,如每一冊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開頭,旨在通過鮮活的圖片和簡要的文字,引領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便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但很多教師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終身學習的意義,常常將原本兩三課時的教學內容直接一課時完成,甚至直接忽視。鑒于此,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教材中插圖資源以及所配置的文字,讓學生能夠體悟其所裹挾的價值,并想方設法搭建認知平臺,組織學生進行必要的模仿、積極的實踐和創新的運用。
以教學“勤于搜集資料”這一內容為例,教師切不可將關注的核心聚焦在教材中的插圖上,而是要在觀察圖片的基礎上,將教材中的內容與自身的生活進行深入融通,讓學生借助自己的學習經歷說明自己是怎樣進行資料收集的。在學生進行交流分享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重新回到教材中,感受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價值,幫助學生在每一次的感知中,真正形成有效的認知體驗,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不斷發展。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運用專業的解讀視角,敏銳地意識到教材中關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一部分內容的特質,并運用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策略,在訓練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方法的同時,促進了學生核心能力的不斷發展。
當下,小學語文教材中,非連續性文本與連續性文本內容的編排是相互依存、彼此照應的,很少存在四分五裂、獨自為陣的情況。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在練習2中有這樣一道練習題: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繪制自己家和學校行走的路線,并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為了幫助學生高效地完成這一教學知識點,教材編者還為學生配置了一個范例資源,這一圖文并茂的載體就是典型的非連續性文本。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描述,就屬于非連續性文本的創作。因此,教師就需要高度重視文本的言語形式,要在強化兩種文本類型的轉換過程中,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
在日常課堂中,教學內容都是以連續性文本的形式展現的,教師可以嘗試在統整的理念下,彰顯非連續性文本的特質,讓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更加富有質感和序列。如在教學說明文時,教師就可以緊扣描寫事物的特質,借助于圖表的方式進行資料的收集與整合,感受作者語言表達的精妙;而在教學《諾貝爾》這類傳記類文本時,就需要組織學生整合文本資源和收集的信息,制作人物卡片、生平經歷,形成對文本人物的立體化、多層次體驗;而對于一些游記類文本,就可以在整體性感知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引領學生抓住作者創作的脈絡和文章的基本框架,一起以研究性的姿態繪制作者的游覽路線,并在這一過程中深切感受地點轉換等方式在行文過程中的表達作用。
在上述類型文本的教學中,教師正是利用文本表現形式的置換與互轉,深化了學生對文本資源的積累與內化,更為高效地傾吐信息和運用信息創設了路徑,還順勢為學生搭建了非連續性文本歷練的平臺,真正促進了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不斷發展。
當下小學語文教材中,習作內容的編排形式,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非連續性文本。教師要善于發現這種非連續性形式與生活之間的內在關聯,認識到其目的就是要將習作內容落實在學生認知的興趣點上,從而讓學生樂于表達。為此,習作教學不僅僅要聚焦學生的言語表達,還需要強化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捕捉富有價值的資源信息,才能為習作教學服務。
以教學習作“動物名片”為例,學生雖然能夠從感性層面對動物的外形特點進行一定的描述,但想要形成更加通透和科學的認知,就必須要借助于非連續性文本,為學生的資料收集、處理與整合指明方向,并關注例文的思路設置、結構安排以及遣詞造句的實踐能力,真正促進學生對言語形式和插圖的認知,為學生習作能力的高效發展奠基。
除了習作之外,教材還在練習中設置了畢業贈言、賀卡、請假條等與實踐表達緊密相關的非連續性文本的練習題型。教師需要借助具體的情境,緊扣閱讀吸收與實踐表達之間的交融點,充分依托非連續性文本直觀而豐富的資源特點,從而讓習作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踐,為習作表達創設平臺。
一般來看,非連續性文本通常都是借助于圖表和符號等方式進行呈現,這與數學、科學等課程的表現方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2]。因此,教師就可以進一步拓展自己的視域,以更加博大的胸懷,為非連續性文本的認知開辟通道,并能巧妙地記住其他課程的資源和信息,讓學生在語言實踐的過程中進行實踐,更好地促進了學生的自主性閱讀,借助于學科之間的相互拓展,強化諸多課程之間的相互融通,并為學生素養的高效發展奠定基礎。
如蘇教版設置了“校園綠化度調查”的實踐活動,這不僅需要語文知識和能力,還需要對科學中植物的分類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同時也需要對數學課程中分類統計有所掌握。因此,在教學這一部分時,就需要對其他課程的知識進行相應的教學,并利用數學課程中學習的折線統計圖將統計的數據進行合理化、科學化的再現。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引領學生對相應的數據進行閱讀和分析,歷練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能力。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正是打通了語文課程,尤其是語文課程中非連續性文本與其他課程的融通之道,巧妙地將其他課程學習的經驗和方法,介入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和學習中來,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的解讀能力,并在整合、融通的過程中真正促進了學生核心意識的高效發展。
教學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并沒有可以直接套用的模式和策略。基于非連續性文本的特點,教師就需要強化非連續性文本的轉化與實踐能力,在彼此交融的過程中,研制出適切的教學內容,通過課堂類型的積極構建,才能真正挖掘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資源,從而為學生核心能力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