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杰雄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教育局城西教育指導中心,廣東廣州 510900)
與“語數英”等科目的教學相同,習慣的培養也是學生在小學教育中應該學習的內容之一。那“習慣”到底是什么呢?概括來說,“習慣”是學生在長久學習過程中所總結并實踐的一些學習策略或是方法,且最終成為他們的學習指導方向,促進他們的學習效果[1]。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學生的“引路人”,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來積極促進學生優秀學習習慣的養成。
作為學生,課前預習是學習的最基本要求,同時也是教師教學中一直強調的基本學習習慣。在小學教育中,倘若學生具備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他們的學習效率不僅能顯著提高,學習變得有目的性,同時也能提高教師的教學進度,課堂教學質量大大提升。因此在針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過程中,學生預習習慣應該作為教師的首要教學培養目標。
對于小學階段的教學來說,如何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直是讓教師們頭疼的問題。由于這些學生尚且年幼,課堂上很容易開小差,不僅課堂教學效率低,同時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就要思考學生“課上集中注意力”這個習慣的培養。從學生角度來說,只有自身養成課上集中注意力的習慣才能從根源保證課堂學習效率,進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針對“復習”這一習慣的培養,“溫故而知新”這一名言可以很好地概括其內涵。學生及時的課后復習不僅能保證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能加強他們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方便他們日后的深入學習。而教師對學生這一習慣的培養也能從側面改變學生對學習的看法,加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學習就是一個“想和問”的過程,面對紛繁復雜的課本知識,學生們只有懷著謙卑的態度,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敢于提問才能促進他們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素養。同時,“敢想敢問”也不僅僅局限在教材學習上,學生在實際生活、學習中,教師也要適時地鼓勵他們養成“敢于挑戰、敢于創新”的習慣,突破教學的限制,將這一習慣的積極影響拓展到學生學習的各個方面,全面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
處在小學教育階段的孩子們在閱歷上普遍都是不足的,僅僅通過教材的學習也是遠遠不夠的。針對這一問題,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就有其必要性。“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用在學生身上再合適不過。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將閱讀視角拓展到課外,鼓勵他們多多閱讀課外讀物,在拓展自身閱歷知識的同時使自己的學習技能也得到訓練,從而發揮習慣教學的真正意義。
“習慣”,顧名思義,它是在日積月累中逐漸形成的,因此教師針對學生所采取的教學培養措施也應該有計劃地進行,在潛移默化間影響學生的學習觀念[2]。首先,良好的學習習慣必然是從小時候開始培養的,在學生小學的這一教育階段,心智尚未成熟,對學習中的各種事物都有著極高的興趣,可塑性很強。因此教師要敏銳地把握住這一階段,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習慣的培養。其次,教師要意識到習慣培養過程的長期性和艱難性。實際教學中,面對那些性格內向或是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教師一定要耐心、積極嘗試各種教學方法,將“循序漸進”這一教育理念深入貫徹到教學中來。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到不同年級學生之間學習心理的差別并適當地改變教學策略。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對學習習慣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因此教師要嘗試著將教學與娛樂相結合,在保證學生學習樂趣的情況下一步步地推進習慣培養教學。而對于五、六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對于學習習慣已經有了一個準確的認識,所欠缺的僅僅是學習過程中的指導,因此教師就需要從學生學習方法的教學出發,在教學中不斷指導學生如何合理利用學習習慣來輔助自己的學習,從而使習慣的力量得到真正的發揮。
對于小學生來說,模仿是他們學習知識、形成世界觀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實際教學中一個優秀的榜樣所能發揮的教學意義遠比教師預想的還要大。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習慣的養成必然需要榜樣來指導,因此榜樣對他們習慣培養教學的意義重大。首先,學生的第一榜樣必然是家長和教師。實際教學中,教師、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利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來給學生標榜一個正確的學習習慣和理念,從而幫助他們自身學習習慣的養成。其次,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也是適合學生的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嘗試選出班級中那些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作為榜樣并鼓勵學生向他們學習。與教師、家長不同,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能夠避免隔閡的產生,從根源保證了學生們學習習慣的培養效率。另外,教師要意識到習慣不應僅僅局限在課堂之中,廣大的社會也是學生習慣培養的場所。因此,除了課堂教學之外,教師可以將名人、媒體人物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并積極地引導學生向他們學習,在拓展學生學習視野的同時促進他們習慣的培養。
表揚和鼓勵可以看作是對學生學習的一種肯定,同時也是他們繼續學習下去的一種重要動力,因此在習慣培養教學中教師也要重視表揚鼓勵的作用并在教學中積極運用。要知道,自信、好學的學生都是在教師、同學們的肯定中不斷成長起來的,因此教學中適當的鼓勵是必不可少的。實際教學中,當學生正確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或是課堂表現很好時,教師一定不能吝嗇自己的贊美,積極的表揚或是鼓勵對學生習慣的培養教學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而當學生在習慣學習過程中遇到障礙或是受到打擊時,教師正確的鼓勵還能使他們重拾信心。另外,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有很多學生由于年幼,在教學中都羞于啟齒,不敢和教師表達自己的感情,因此習慣培養教學的效率一直無法提高。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關注到學生對溝通的需求,積極創造師生交流的機會;同時課堂教學中也要對學生旁敲側擊,引導他們將自己的內心情感抒發出來,從而使教師能夠更好地理解學生的想法,促進教師教學策略的改變。除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也是必要的。由于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家長對學生習慣的監督也極為重要,因此教師家長之間的交流不僅能使大人們在學生教育方面互通有無,加強他們對孩子的了解程度,同時也使得習慣教學層次更深,教學效果更好。
本文對小學習慣培養教學中所會遇到的問題及策略都做了詳細論述。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僅憑上述的教學對策遠遠不夠,教師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地革新才能有效達到教學目的。因此,誠切希望各位教師能夠在這方面積極探索、創新教學方式,為我國小學教育事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