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江蘇省張家港市云盤小學,江蘇張家港 215600)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重結論、輕過程,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知識生硬地灌輸給學生,學生不能真正地理解所學知識,阻礙著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影響著數學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力求結合教學實際,為學生設計多元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實現知識與能力并重,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為學生后續發展與提升奠基[1]。
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依賴于良好的問題意識。因為具有良好問題意識的人,具有對數學的敏感性和適應性,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分析、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感到數學充斥著現實生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讓學生在生活中提煉數學問題,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2]。
教學3的倍數特征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生活情境:游樂廣場共有100個座位,每個座位上都坐著一個小朋友,座位號是3的倍數的小朋友,被抽成了幸運觀眾,可以獲得小禮品,哪些座位號上的小朋友可以獲得禮品呢?學生們借助探究2、5倍數特征的經驗,認為座位號個位是3、6、9的數,是3的倍數。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寫出了答案,很快便發現了問題,如13、16、29等根本不是3的倍數,這與學生先前的認知產生了沖突,學生自然會心生疑惑:這是什么原因呢?3的倍數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又應該怎樣進行探索?有問題,就會想著解答,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拿出了計數器,然后撥出3的倍數,看所用算珠的個數與3有什么關系?學生在問題的推動下,探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會更強,效果會更好。
上述案例,教師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巧妙地創設了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形成數學問題,產生學習新知的期待和內驅力,積極、主動地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的數學課堂更具有生命力。
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教師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將知識直接講解給學生,忽視學生的學習狀態,這樣的學習是被動的、低效的,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很不利。因此,教師應扭轉這一局面,潛心研讀教材,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適當隱身,將學生推向課堂學習的前沿,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有質、有效。
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教師為學生引入問題:張大伯有一塊長方形菜地,準備用它的種番茄,用它的種黃瓜,種番茄和種黃瓜的面積,占這塊地的幾分之幾?問題出示后,教師沒有直接進行講解,也沒有作過多的分析,而是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幾個問題:①和的“單位1”是誰?②你打算怎樣列式,列出來的算式該怎樣進行計算?③在計算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你是怎樣解決的?④異分母加法的計算方法是什么?這些問題,具有很強的層次性和梯度性,引領學生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讓學生學會學習、樂于學習。
上述案例,教師沒有將知識的結論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為學生設計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的學習逐步走向深入,主動地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一步提升核心素養。
兒童的智慧與動作相連,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教師應為學生搭建動手操作的平臺,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積極調動多重感官融入學習活動中,積累基本的活動經驗,真正讓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活動中提升和發展。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教師出示了這樣的一道題目:用3個棱長5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拼成的長方體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題目出示后,學生們認為應該用一個正方體的表面積乘3,5×5×6×3=450(平方厘米),顯然這是學生空間觀念的缺失所造成的,如果此時教師將結論直接告知學生,學生也難以真正理解。于是教師讓學生們拿出3個小正方體,動手拼一拼,讓學生對著所拼的長方體,看看所拼長方體的表面積應該怎么求。學生很是興奮,投入到了動手操作中,很快發現原先的算法是不正確的,因為有幾個面靠在了一起,沒有原來正方體的18個面了。現在所拼長方體的長是15厘米,寬5厘米,高是5厘米,可以運用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算出表面積。也可以根據原來3個正方體有18個面,將它們拼在一起,就減少了4個面,也就是14個面的面積之和。經過這樣的動手操作活動,強化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掌握了知識的本質。
上述案例,教師針對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了動手操作活動,促使學生手腦并用,加快了學生內化的歷程,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形成空間觀念,延伸了學生學習的境界。
“模型思想”是學會用數學的語言,描述現實世界中的事物特征、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一種數學結構,旨在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運用模型思想來指導教學,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抽取數學模型,強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教學等式和方程時,教師首先出具了天平,在天平左邊的托盤里放了20克和30克的砝碼各一個,在天平右邊的托盤里放了一個50克的砝碼。這時教師問學生天平處于什么狀態,學生自然會發現處于平衡狀態。教師追問:“能否用式子表示天平的平衡狀態?”“20+30=50。”學生不約而同地說。教師繼續追問:“那么20+30表示什么?50表示什么?”顯然20+30表示天平左邊托盤的重量,50表示天平右邊托盤的重量。天平處于平衡,說明它兩邊的重量相等,所以可以用“=”進行連接,這樣的式子叫作等式。然后,教師將其中20克的砝碼換成了x克的砝碼,繼續引導學生用算式表示天平的平衡狀態。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然后板書:x+30=50。顯然,教師通過生活化的情境,為學生構建出了方程的模型,對概括方程的意義起到了統攝的作用。
上述案例,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沒有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從生活中抽取相應的模型,實現問題理解,提升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深刻性和創造性,為后續學習數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隨著課改的推進,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師值得關注的話題。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精心研讀教材,優化教學策略,靈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