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江蘇省南京市雙塘小學,江蘇南京 210001)
吳正憲老師曾說過:“孩子們的手尖上跳躍著的是智慧,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孩子們只有親自參加活動,在動手操作中不斷積累感性材料,才能有效地促進孩子們的思維。[1]”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成了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動手實踐作為一種重要的活動形式,可以讓學生擺脫傳統教學的束縛,增進學生主動求知的熱情,參與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提升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為后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數學知識有很強的系統性,前后的知識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呈螺旋上升的狀態,后續的知識往往是前面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從教學內容的特點出發,挖掘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在新知的生長處設計動手操作活動,手腦并用,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實現有效遷移,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出示了一道題:王大伯用22根1米長的小棒圍一個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按理說,長方形是學生們非常熟悉的一個圖形,學生們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周長和面積的相關內容,要解答的問題顯然是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經驗基礎上展開的。不管怎么圍,圍成的長方形的周長必定是22米,也就是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為11米。于是教師讓學生拿出小棒,進入到操作環節,學生探索出可以拼成以下幾種長方形:①長10米,寬1米;②長9米,寬2米;③長8米,寬3米;④長7米,寬4米;⑤長6米,寬5米。顯然是最后一種情況,圍成的面積最大。教師引導學生比較,發現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寬和長比較接近時,面積最大。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實現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上述案例中,教師聯系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在新知的生長處設計動手實踐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投入到動手操作的活動中,加快了新知內化的歷程。
學生的學習是從惑到不惑、從不理解走向理解的過程。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困惑處,設計動手操作活動,順著學生的思路進行引導和點撥,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提升認知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后續學習積累活動的經驗。
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在新課前,教師讓學生準備了平行四邊形和圓形。在教學了軸對稱相關圖形后,教師出示了練習題:平行四邊形和圓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很多學生在課上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是軸對稱圖形的知識,所以很多學生認為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學生們說出答案后,并沒有得到教師的肯定,學生們心生疑惑:難道不對么?沒有理由呀。于是教師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動手折一折,看看有什么發現。學生們立即拿出平行四邊形,投入到了動手操作中,很快學生們發現了問題,對折后,折痕兩邊不能完全重合,所以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糾正了頭腦中的模糊認知,強化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上述案例,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順學而導,面對學生的認知困惑,沒有將結論直接告知,而是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使學生的認知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觸及知識的本質,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數學知識抽象、復雜,對學生的認知能力要求較高。而學生由于年齡小,心智發展還不成熟,仍以形象為主,顯然,這就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難度,無法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形成錯誤。面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教師不是談錯色變,而是應引導學生在錯誤中求知,溯本求源,在錯誤中探究。教師可以在學生的錯誤處,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道理,掌握方法,達到辨偽存真的目的,讓學生在后續學習的過程中,少走彎路。
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教師出示了一道練習:“將一個邊長4厘米的正方形,平均分成4個小正方形,分成后的小正方形周長是多少厘米?”練習題目一出示,學生們認為題目很簡單,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們是這樣進行計算的:4×4÷4,顯然學生們是先求出正方形的周長,大正方形被分成了4個小正方形,所以用大正方形的周長除以4就得出小正方形的周長。顯然,學生們的思維陷入了定勢,形成了錯誤,如果教師直接點出學生的錯誤,學生還是無法理解。于是教師讓學生做一個邊長4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將它剪成4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看每個小正方形的周長該怎么計算。學生們經過操作后,發現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是2厘米,所以周長應該是2×4=8(厘米)。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找出了錯因,尋找到了正確的解題方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上述案例,教師在面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時,沒有置之不理,也沒有批評學生,而是耐心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掌握知識的本質,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降低后續學習的錯誤率。
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也是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在課前不可能預設到所有的情況。在這樣的過程中,隨時都有意外出現,這些意外是學生積極思考得出的結果,無不彰顯著學生個性和智慧的光芒。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精心捕捉學生的閃光之處,讓學生一起動手操作,發散學生的思維,延伸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提升課堂學習效果[2]。
在教學“角的認識”后,教師問學生,一張長方形紙,用剪刀剪去一個角,剩下的圖形有幾個角?題目出示后,很多學生不假思索地說:“3個。”教師微笑著說:“注意喲,答案不唯一。”學生們聽了老師的話后,都覺得不可思議,這怎么可能呢?于是紛紛拿出一張長方形紙,用剪刀剪去一個角,觀察剩下的圖形共有幾個角。學生們通過操作后,發現答案不是唯一的,有的同學認為剩下的圖形,剪去一個角,還剩3個角;也有學生發現剪去一個角后,剩下的圖形有4個角;更有甚者,說剩下的圖形有5個角。于是,教師讓上述學生帶著自己的“作品”到講臺前進行展示,學生們發現,剪的方式不一樣,得出的結論也會不同。在這樣的操作中,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提升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上述案例,教師立足學生的思維發散點,對課堂中的動態生成處,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靈動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掌握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系,完成知識網絡的構建。
總之,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方式,也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途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建立數學知識和動手操作的聯系點,增強學生的探索意識,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