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笑天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東沙湖學校,江蘇蘇州 215000)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高效閱讀,就要引導學生深度解讀文本,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能力不強,對于那些距離自己的生活實際較遠的文章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設計,引導學生準確解讀文本內容[1]。而通過資料拓展的方式,能夠輔助學生的閱讀,讓學生對文本的內容以及情感有準確的把握,同時有效提高教學的效率,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題目,因為題目是文本的眼睛,抓住文本的題目,能夠讓學生初步掌握文本的基本內容,體會文本的情感,為深度閱讀奠定基礎。而抓住文本的題目進行拓展,能夠讓學生在豐富題目內涵的過程中,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走進文本中學習,獲得豐富的知識。
例如,在教學《桂花雨》這篇課文時,教師就抓住題目中的“桂花”一詞引導學生品析探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這樣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你們見過桂花嗎?你能想象一下桂花雨是一種怎樣的情境嗎?”這樣的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很多學生對于桂花感覺有一點陌生,所以學生們這樣表述:“老師,我們沒有看見過桂花雨,但是,我看見過櫻花花瓣飄飛的情景,是不是一樣呢?”教師很欣慰學生能夠由此及彼,大膽展示自己的看法。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為學生播放了關于桂花的視頻資料,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下面我們看一段關于桂花的視頻資料,讓我們一起欣賞一下桂花雨的美麗情景。”這樣教師將具體形象的畫面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讓學生對桂花有更加直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為學生補充關于桂花的詩詞,例如,“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讓學生更加感性地認識桂花。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對于桂花的認識逐漸深入,而教師就順勢引導學生:“那么,作者想要借助桂花雨表達什么情感呢?今天就讓我們伴著桂花雨,走進文本體會作者的情感吧。”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通過視頻資料以及補充詩句的方式進行拓展,能夠讓學生對文本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而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去解讀文本,課堂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引導學生進行深度解讀文本的時候,其中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深度體會文本的情感。而走進作者,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能夠讓學生了解作者創作的風格,體會作者的心境[2]。在這樣的基礎上能夠讓學生在真正走進文本主人公內心深處,幫助學生深入體驗,接受文本深刻情感的熏陶。
例如,在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引導學生在理解作者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文本情感的體驗。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本,讓學生獲得整體的感知,形成這樣的認識:這篇課文講述的是自己在祖父的園子中自由快樂地生活。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本的情感,教師為學生拓展了關于作者蕭紅的資料:“同學們,文章都是作者心聲的抒發,走進作者也就走進了文本的深處,那么,請同學們利用自己手中的資料,了解作者蕭紅,體會文本的情感。”而學生在老師的鼓勵和點撥下,獲得這樣的資料:蕭紅在三十年代被魯迅譽為“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創作的《呼蘭河傳》中的很多文字在書寫自己的童年生活,特別是自己家中的園子。就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們體會文本中的情感,認識到這篇文章抒發的應該是童年的樂趣以及對祖父的深切懷念。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拓展一些作者的資料,能夠讓學生對作者的情感歷程以及生活有充分的了解,這樣為學生的深度解讀奠定基礎,讓學生走進作者,走進文本,把握文本情感,實現情感教育的目標。
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這樣的學科特點就讓文本具有一定深刻的主題,而體會文本的內涵主題就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拓展文章的背景資料,能夠讓學生走進文本深處,讓學生體會文本的深刻內涵,這樣就能讓學生抓住文本內容進行主題體會,讓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入。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虎門銷煙》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創作的背景資料進行學習,幫助學生深刻了解這篇課文的歷史背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展示了關于虎門銷煙的圖片資料、文字資料以及視頻資料,讓學生獲得強烈的沖擊,認識到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鴉片對于人們以及國家造成的巨大危害。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學生們學習這篇課文,就很清楚地認識到虎門銷煙對于長炎黃子孫之志氣、打擊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為學生拓展了這篇文章寫作的相關歷史背景,引導學生在圖片資料以及視頻資料等形式的展示中走進當時的歷史背景,讓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有更加直觀形象的了解,獲得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對于主題的把握也更加透徹,并且提高了學生的思想境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度解讀,就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內知識的學習,而是應該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讓學生接觸更加廣闊的世界。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知識,而且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拓展課外知識,滿足學生閱讀的需求,這也是新課標對小學閱讀要求達到的目標。
例如,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沒有僅僅滿足于課內知識的教學,而是在學習完這篇課文之后,引導學生走向課外:“同學們,這篇課文帶領我們領略了金華雙龍洞的奇妙景色,那么,請大家仔細想一想,如果葉老順利出來,那么,下面葉老會做些什么事呢?”這樣學生的思路更加開闊,大家紛紛設想問題的答案。在學生們興致勃勃討論的時候,教師這樣引導學生思考:“在上游還有一個冰壺洞,其實,葉老游玩雙龍洞之后繼續游覽了冰壺洞,而且同樣也完成了一篇精彩的文章。那么,請同學們利用課下的時間學習這篇文章,然后談一談自己的收獲。”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沒有匆忙結束文本學習,而是通過精心的問題設計開闊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走向課外,接觸更加豐富的知識,讓自己的知識儲備更豐富,同時也開闊了學生視野,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中,拓展資料是幫助學生深度閱讀的有效方法之一。作為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要從文本的具體情況出發,從題目、作者、背景以及課外資料等各個方面進行拓展,讓學生接觸更加豐富的知識,助推學生的深度解讀,促進學生理解文本內涵,接受情感熏陶,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讓學生在信息爆炸的課堂中收獲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