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健
(江蘇省鹽城市初級中學,江蘇鹽城 224000)
初中階段是進行物理教學的起始階段,也是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首要階段。由于這一階段的獨特特點,大部分學生在剛剛接觸到物理時會感覺到既新鮮又好奇。因此,教師應當認真對待初中物理的試題教學,研究出科學合理的解題策略,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其物理水平。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由于在思維方式或行為習慣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導致學生在初步接受物理知識時的表現會有所不同。但是教學是面向學生整體的,教師需要重視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成長。為了能夠促進學生擁有整體的進步,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成功的體驗,教師應當在設計試題時重視分層,以便于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這就要求教師對試題進行精心挑選和設計。比如,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為他們挑選一些具有拓展性的、難度稍高的試題,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對于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挑選一些難度適中、有啟發性的試題,活躍他們的思維。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則可以挑選一些基礎試題,幫助他們打好知識基礎。
例如,在學習《物_體的運動》這一章內容時,為了幫助全體學生得到發展,筆者對試題進行了精心的分層設計。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筆者設計了A層試題,這層試題比較簡單,了解了基礎知識就可以解決。比如,物體的運動是指這一物體相對于另一物體來說,它的_______ 發生了變化。要想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必須先確定一個物體作標準,這個被選定的物體叫_______ 。對于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筆者設計了B層試題,這層試題較為經典,能夠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如某人騎車以4m/s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2分鐘內他通過的路程是_______ m。若要通過4km的路程,他需要_________ s,合________分鐘。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筆者設計了C層試題,這層試題相對來說拓展性較強,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如從甲地到乙地全長60km,汽車以30km /h的速度行駛了15km后,接著又以45km/h的速度行駛到了乙地,那么,汽車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為多少?通過設計不同層次的試題能夠滿足絕大部分學生的發展需求,并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在初中物理的教學過程當中,知識的獲取和問題的解決應當是同步的。也就是說,在試題練習和知識講解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鍛煉學生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既能夠在解決試題的過程中復習所學的知識,又能夠通過解決問題來奠定自己的物理知識基礎,提高綜合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這節課時,筆者在課堂的末尾設計了一些典型的試題來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回顧和運用。比如,關于物體的內能,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A.內能和機械能是不同的能量形式;B.物體溫度在0℃以下時沒有內能;C.高溫物體的內能不一定比低溫物體的內能大;D.質量大且溫度高的物體的內能一定比同狀態質量小、溫度低的物體的內能大。
對于這道題,筆者并沒有急于讓學生選出正確的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對其中的幾個選項進行分析。比如,對A選項進行分析,內能的研究對象是分子,機械能的研究對象是物體,故內能和機械能是不同的能量形式,正確;B選項,一切物體在任何時候都具有內能,所以0℃以下的物體也有內能,錯誤;C選項,內能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狀態、溫度有關,高溫物體的內能不一定比低溫物體的內能大,正確;D選項,物體內能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狀態、溫度有關,質量大且溫度高的物體的內能一定比同狀態質量小、溫度低的物體的內能大,正確。通過對選項進行分析,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進行了有效復習,達到了鞏固知識的作用。
“善教者事半而功倍,惡教者事倍而功半。[1]”那么,究竟怎樣才能夠算得上是一位善教者呢?筆者認為,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當充分地意識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學生的角色定位,并且要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具體來說,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試題可以作為一個與學生互動的載體。在課堂上,教師經常會設計一些習題講解的環節,以便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重視師生之間的互動,發揮出教師和學生的共同作用,群策群力,才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2]。因此,教師在設計習題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引入一些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元素。在學生遇到解題困難時,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啟發和引導,促進學生思維的運轉。如果遇到的是一些簡單的小問題,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相互間的交流,在共同探討下得到答案。
例如,在學習壓強這部分知識時,筆者在課堂上專門留出了幾分鐘的時間來進行試題的講解和討論。有位學生提出了自己曾做錯的一道題:一個平底裝3N水的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杯子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20cm2,杯內水面的高度為10cm,則水對杯底的壓力是_______ 。對于這個試題,筆者先讓同學們做了一遍,發現很多學生的結果都是3N。隨后,筆者隨機問了一個同學為什么得出這個答案,結果發現,做錯的人都覺得水的重力等于水對容器的壓力。這類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易錯題。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壓強這部分內容,鞏固所學的知識,筆者引導學生從杯子的形狀著手來厘清解題思路。如果杯子是圓柱形的,那么水的重力是多少呢?經過學生計算,G水=ρghs=1×103kg/m3×10N/kg×0.1m×20×10-4m2=2N。但是杯中水的實際重力是3N,所以杯子的形狀應該是口大底小的,也就是說壓力不等于重力。那么對于異型容器,又該怎樣求壓力呢?筆者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回顧,并嘗試先求壓強:P=ρgh=1000Pa,再求壓力:F=PS=1000Pa×20×10-4m2=2N。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教師都會把試題當作是提高學生成績的一種途徑,甚至采用題海戰術來加強對學生的試題訓練。實際上,試題存在有著諸多的作用,閱讀試題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知識是以何種形式呈現的,分析試題能夠幫助學生厘清解決問題的思路,解決試題能夠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對其加以合理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