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麗

馬曉麗一級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楚河漢界》,長篇紀實散文《閱讀父親》,中篇小說《云端》,短篇小說《俄羅斯陸軍腰帶》等。曾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第六屆曹雪芹長篇小說獎、小說選刊雙年獎等。長篇小說《楚河漢界》入圍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并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中篇小說《催眠》由北京人藝改編為話劇并演出。
我其實是個特別不自信的人,從某種角度上看,我與陳志國的卑微感是一樣的,只不過陳志國的殼子更硬一些,反彈的動作更激烈一些。按阿德勒的心理分析,就是 “由于自卑感總是引起緊張,所以必然會同時出現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其實我挺贊許陳志國的,他始終執著于自己的追求。盡管在我看來,他追求的那個結果未必就比現在好,但對陳志國來說結果也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以卑微之軀一直在與這個世界、與自己較勁。他以一己之力,一直在為改變自己的身份、處境、地位而不懈努力。陳志國讓我看到了卑微生命的無奈與無望,不甘和不屈。
與陳志國不同的是,我從不敢跟自己較勁,更不敢與這個世界較勁。由此看來,我比陳志國的內心還要卑微,還缺乏自信。一個不自信的寫作者筆下的障礙就格外多,我總是不斷地懷疑自己的所見、所思,不斷地懷疑自己的表達,很難寫出令自己滿意的文字。對自己發表出來的作品,我也缺乏自信。我不敢看自己發表出來的東西,看不出好,滿眼都是毛病,永遠無法抵達我向往的高處,只能為我質疑自己的天分、才氣、功力提供證據。曾經,我以為獲獎會把我從卑微的自我中解脫出來,事實上并不能。我獲獎了,我也很高興,但遠沒有想象的那么高興。我覺得獲獎只是個偶然事件,至少落到我身上是個偶然事件。這種想法看起來很豁達,可惜我這樣想并不是因為豁達,而是因為不自信,無法認可自己,說到底還是那個卑微的自我在作祟。
我是在很久以后才想起父親曾經對我說過一番話。父親說,其實一個人聰明不聰明并不重要,別人對你的看法也不重要。什么時候別人把你當傻子你都不往心里去,才說明你真是聰明了。記起父親這番話是在我長了大把的歲數,懂得應該包容生命的缺陷之后。我相信是生命都有缺陷,女媧造人其實很隨意,用不同的泥巴不同的手法,人于是便形形色色千姿百態。每個泥人都有瑕疵,每個泥人的瑕疵都不盡相同,瑕疵其實就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那么,既然如此,我們為什么不能坦然地接受呢?
也許,就是從我開始接受卑微的自我,開始用生命常態的目光看待卑微、體恤卑微之后,卑微就越來越多地進入了我的視野,成了最能牽動我的神經,最能觸動我心中柔軟之處的生命現象之一。也就是在這之后,我看到了這個令我百感交集、唏噓不已的陳志國。
卻原來,蒼穹之下,所有的生命都是卑微的,所有的卑微都是可體恤的,無論自己還是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