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陜西 西安 710061;2.西安市長安區醫院,陜西 西安 71010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健康理念的改變,人們對于孕期的健康保健更加重視,但由于部分孕婦對妊娠期的健康保健認知水平較低,存在缺乏運動、盲目攝入營養等現象,影響胎兒正常生長發育,導致不良妊娠結局。既往研究認為,孕期營養狀況與孕婦妊娠結局及新生兒狀況具有顯著相關性。孕期營養不良會導致胎兒出生體質量異常、發育缺陷及新生兒畸形等妊娠結局,營養過剩也會導致巨大兒的出現等[1]。因此,科學合理的個體化營養膳食指導是保證孕婦攝入均衡營養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對520例孕產婦進行了調查,探討孕期個體化營養膳食指導對妊娠結局的影響。
選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間于妊娠13周前在西安市長安區醫院產科門診建立孕產婦保健手冊的單胎初產婦520例為研究對象。依據孕婦意愿,將260例自愿接受孕期個體化膳食營養指導的孕產婦作為指導組;另外260例孕產婦為對照組,僅給予孕期常規營養指導。
納入標準:①均在孕13周前在本院建立孕產婦保健手冊;②孕婦年齡>18歲,初產;③無剖宮產指征,明確為宮內妊娠,且為單胎。排除標準:①既往有流產史;②合并心、肝、腎、胃腸道等疾病者;③存在內科疾病及妊娠合并癥、并發癥等;④重體力勞動者;⑤有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者。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并自愿同意參與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給予對照組孕產婦常規孕期保健,主要為常規的產檢、孕期健康宣教、孕期個人衛生、飲食、鍛煉等方面的指導內容。
對指導組孕產婦,在此基礎上根據其自身情況給予個性化營養膳食指導,具體方法為:①調查基本情況,如身體質量指數(BMI)、年齡及日常活動量,計算其每日總能量攝入情況;②對其進行連續3天包括三餐、加餐和營養補充劑在內的膳食狀況調查,并將記錄的數據錄入營養健康系統軟件中,綜合分析和評價3天膳食攝入情況;③結合孕期不同時期孕婦生理狀況及胎兒對營養的需求,并參考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2]對其進行個性化膳食指導,制定每日個體化的合理膳食方案,并且隨著孕周的變化對膳食方案進行相應的調整。
①觀察兩組孕產婦孕期體質量增加情況,根據美國醫學研究所與國家研究委員會2009年修訂的《孕期體重增長指南》[3]為標準,增重過少:<11.50kg,增重正常:11.50~16.0kg,增重過多:>16.0kg;②分娩方式;③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貧血、早產的發生情況;④早產、新生兒窒息、巨大兒、低體質量兒等發生情況。

指導組孕產婦年齡為19~37歲,孕周為6~13(12.03±4.08)周;對照組孕產婦年齡為21~35歲,孕周為5~13(11.37±3.92)周。兩組孕產婦平均年齡、孕周和BMI之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對照組孕產婦孕期體質量增長量較指導組孕產婦體質量增長明顯增加(P<0.05);對照組體質量增加異常者共56名,占21.54%;指導組體質量增加異常者共21名,占8.08%,指導組體質量增加異常者比例較對照組明顯減少(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孕產婦孕期體質量增加的比較結果
對照組孕產婦中剖宮產發生率明顯高于指導組,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指導組中孕產婦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和貧血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指導組中孕產婦的羊水過少、產后出血和胎膜早破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孕產婦分娩方式及妊娠結局的比較結果[n(%)]
指導組孕產婦中早產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指導組新生兒中巨大兒和低體重兒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指導組中新生兒畸形和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新生兒情況比較結果[n(%)]
妊娠是自然生理現象,在此過程中,孕婦容易出現營養問題,從而對母嬰健康產生不良影響。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妊娠期BMI過高會導致剖宮產率明顯增加,且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巨大兒等的發生有著緊密聯系[4]。不僅如此,部分孕婦妊娠期間沒有合理飲食,導致營養不足,使得新生兒生長發育受到影響[5]。而孕期營養膳食指導能保證孕婦營養的均衡,并且根據孕周、胎兒發育的需求及時補充相關微量元素,避免胎兒出生缺陷的發生。
體質量是體現孕婦營養狀況最直觀、最簡易的指標之一。有研究認為,孕婦在孕期體質量增長在8~18kg的范圍內為宜[6]。同時《孕期體質量增長指南》中[2]指出,孕婦若在孕前為正常體質量(孕前BMI為18.5~24.9kg/m2),則孕期體質量增長應控制在11.5~16.0kg范圍內為宜。在妊娠末期,由于胎兒的生長發育速度加快,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增加,因此,給予適當的孕期營養干預可對其孕期體質量進行有效控制,以預防母嬰并發癥發生。孕期營養干預主要是根據孕婦在孕前及孕后的BMI,按照不同妊娠時期孕婦及胎兒對營養需求的特點,對孕婦給予個體化、合理化均衡的營養膳食及運動指導,在供給營養的同時,增強孕婦孕期體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孕產婦孕期體質量增長量比指導組明顯增加,其體質量增加異常者也較指導組明顯增加;指導組體質量增加異常者較對照組明顯減少,說明孕期進行個性化膳食指導有助于孕婦膳食的均衡攝入,保證其體質量的適宜增長,與國內研究基本一致[7]。因此,個體化膳食指導可使孕婦孕期體質量增長控制在較為理想的范圍。
自然分娩是目前臨床產科上推廣的分娩方式,有利于母嬰的產后康復及遠期生活質量。但是孕期營養不均衡,孕期體質量增加量過大則可能導致孕婦的孕期肥胖,盆腔堆積大量脂肪,在分娩時膈肌、腹肌出現收縮乏力現象,影響到胎頭的下降和內旋轉等發生,延長產程,增加剖宮產率[8],對產婦自身及胎兒身體健康將造成不利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指導組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和貧血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對照組中早產、巨大兒和低體質量兒的發生率高于指導組;對照組剖宮產的發生率(37.31%)明顯高于指導組(15.77%),說明孕期膳食營養指導通過控制孕婦體質量增長,降低了巨大兒、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及孕婦分娩的剖宮產率。
綜上所述,孕期個體化營養膳食指導對控制孕產婦體質量的合理增長、降低妊娠期糖尿病、貧血等妊娠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陰道分娩率有明顯的效果。同時,對保證新生兒適宜的出生體質量、降低低體質量兒和巨大兒發生率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