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燕
(陜西省咸陽市興平市田阜中心小學,陜西 咸陽 713100)
教師的教學設計是一節課順利開展的前提。新時代的課堂應該具有兼容并蓄、內容開放的特點,教師在教會學生必備知識的同時,要努力拓展學生的語文視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語文老師可以將教材知識、參考書、網絡教學資源等有機融合在一起,優中選優、互相滲透,設計出內容全面、形式新穎的教學方案,以便在之后的課堂上增加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提高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
高效的語文課堂應當是以學生發展為最高追求的。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模式,結合學生實際進行調整和優化,在具有開放性的課堂中促使小學生大膽創新和質疑。如,學習寫人物的文章時,語文老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然后歸納與人物相關的主要事件等,鼓勵學生對教材合理質疑,不斷挖掘其學習潛能,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
課堂評價是對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的裁定與判斷。在小學語文課上,教師每次都應該預留3~5分鐘的時間作為課堂評價環節,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自評、互評,然后教師再對學生們進行總結性評價,以便小學生能夠客觀、全面地認識到自身的優缺點,及時調整個人的學習方法,不斷完善語文學習過程。
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越來越突出,教師們不斷變革教育方式,以求在教學活動中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實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和多元化。在新時期的語文教學中,老師們要樹立清晰的角色意識,將小學生作為開展語文教學工作的前提和立足點,不斷優化語文教學的手段,創設具有開放性和趣味性的語文課堂,實現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