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冰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永盛中心學校大栗樹小學,云南 保山 678000)
一年級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剛入學,基本上還保持著幼兒園及家里的一些行為習慣,對學校的行為要求、課堂常規還很陌生,沒有上課的概念,課上隨意好動,課堂紀律難以維持。首先,教學內容的特殊性。一年級的學生喜歡體育課,因為體育課能玩,能做游戲。所以他們的興趣一旦上漲到極點,他們就會忘記自己現在身處何處、正在做何事。如果沒有抓好體育課的常規,這堂課將無法順利進行。其次:“生態課堂”背景下體育教學的課堂常規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葉圣陶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這就告訴我們: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樣,是讓植物自然生長,而不是像工業生產,用模具去鑄造成批的產品或機械零件。因此,面對植物的種子,我們要準備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陽光和水分,順其內在的生長規律,相信種子內在的力量,構建和諧的生態環境,讓他們快樂自主地發芽、開花、結果。換句話說,只有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生命體驗的審美空間,理想與實踐同步,傳承與創新并存,科學探究與人文關懷結合,用生命感動生命,用靈魂塑造靈魂,用智慧開啟智慧,讓置身其中的師生享受到教學所帶來的樂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因此良好的 課堂常規是保證課堂正常秩序的基本條件,課堂常規是被廣大體育教師實踐證明合乎課堂教學規律的行為規矩。體育教學實踐證明,體育課堂常規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體育委員上課前應主動與任課教師聯系,明確課的內容與要求,教師要了解有無見習生;2、體育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或親自動手,及時布置和檢查場地,準備教具,一切準備工作應在課前準備就緒;3、學生因病、傷,不能上課時,課前應主動向體育教師說明情況。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情況,布置他們隨堂見習或參加適當的活動;4、教師檢查和整理好自己的服裝儀表后,應提前到達規定的集合地點等候上課。
課堂(課中、課后)常規
1、準時集合上課:上課鈴響后,由體育委員及時在指定地點集合整隊,檢查上課人數。2、上課禮節:體育委員整好隊伍,下達“立正”口令,然后向教師報告上課人數,隨后師生相互問好。教師即向學生宣布本課任務與要求,遲到學生向教師報告,說明原因,經教師允許后方可入列。3、上課服裝:學生上體育課時應穿運動服和球鞋。 4、上課時,學生必須自覺遵守課堂紀律,注意安全,愛護器材,服從教師及小組長的指揮,努力完成各項練習任務,學生在課堂中不得嬉笑打鬧。不經教師允許不得擅自離開課堂。否則作曠課論處。 5、課結束前,教師要集合全班學生,對本次課進行小結評比,指出優缺點,提出課后練習要求,宣布下次課內容,布置學生課后整理場地和歸還器材。 6、下課時教師離隊前向學生告別“同學們再見”,學生立正齊聲回答“老師再見”!
下面就如何進行小學一年級學生體育課堂常規教學談談自己的體會。
在教學中,采用以下組織手段以促進學生集合站隊能力的提高。一年級新生活潑好動,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持久性弱,但他們具有很強的向師性和可塑性,只不過他們不喜歡教條式的說教而已。如果教師能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身心、認知特點,生動有趣又不失時機地安排學生進行適時適度的練習,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例如:研究者要求孩子們聽到上課鈴聲快速到操場按要求集合,就把相關要求改編成兒歌教會孩子們背誦并理解每個字,練會每個工作:
上課鈴聲響,快速到操場;
隊伍快排好,立正不能忘;
嘴巴緊緊閉,眼看正前方;
身體站筆直,我是小衛士。
每次上課鈴聲響起老師只要一喊“集合”,或者聽到“集合哨聲”孩子們就很快到達指定地點一起背誦著兒歌按要求做著動作,避免了點名批評對學生造成的傷害,也節約了寶貴的教學時間。但兒歌的使用,一定要適時、適度,有的放矢,不可濫用,否則學生也會厭煩。還要注意有節奏,如果無精打采地背誦就沒作用了。
2.為每位學生編號,如第一排的第一個學生為一排一號,第二排的第三個為二排三號,以此類推,每個學生都對號入座。同時每排的第一個孩子和最后一個孩子為該排的“排長、副排長”,負責協助教師記住該排隊員的位置和管理該排隊員。這樣,教師就不用浪費時間來維持秩序和處理孩子找不到位置的事。變換站隊方位,鞏固集合站隊的能力。在學生初步體會了站隊的方法,明確了自己所站位置之后,改變原來站隊的方位,進一步鞏固站隊的方位,進一步鞏固站隊的能力。但這一方法不要刻意去組織,要將這一手段穿插于其他活動之中,或者中間安排一些小游戲將隊伍調離原先的位置,再組織集合站隊
面對一年級新生在傳授體育基本知識、動作、技能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需求。走進校門時,他們頭腦中依然保留著幼兒園里進行體育活動的方式方法,對學校的一切感到陌生而新奇,教師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在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因此,在學生剛入學的前幾周的教學,教師要將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作為教學重點,可以依據實際情況改變教學內容和進度,將具體教學內容重新安排,盡量安排教師自身比較擅長(促進向師性的培養)而又適合一年級學生練習的內容,以生活化、游戲化的方式進行活動,以適應一年級新生的身心特點。
例如:研究者在每次做準備操時,經常表揚做操認真的孩子。表揚范圍包括:排隊時站姿正確、專心致志,做操時精神飽滿、動作到位等。面對一年級的孩子,教師在表揚時盡量做到讓內容具體形象,讓孩子們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受到表揚,知道以后做操時該怎么做。如“某某同學做操時有一個動作特別標準,是第一節踏步運動的拍手踏步動作,他是這樣做的,做得跟老師一樣好!”(教師邊說邊做兩個八拍)。一天,兩天,也許變化不大,但一周,兩周后,班級做操面貌就會煥然一新,長此以往,孩子們越學越好,教師也越教越輕松,越教越覺得學生可愛。教會學生一些簡單的參加體育活動的常識,合理地調度和運籌,有計劃地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互幫互學,共同發展,共創和諧、寬松、民主、平衡的“生態課堂氛圍”。
對學生的認知指導,不能全用說教或者兒歌,“講故事說道理”的方法效果也非常好。例如,為了養成學生仔細聽講和安全鍛煉的習慣,研究者經常利用室內課給學生講教學小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明理,在故事中受到教育: “小朋友們,我們在體育課中不按照老師的要求練習,會發生什么事呢?”這時,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踴躍發言,有的說會不知道怎么練習,有的說學不會老師教的動作…… “小朋友們說的非常好,下面請你們聽一個真實的小故事。”“有一次,老師在給高年級的班級上體育課,熱身活動時老師先組織他們玩兒‘大網捕魚’游戲,游戲結束后,老師要求他們分組進行快速跑練習,老師要求他們跑到終點后從籃球場的白色邊線外走回開始的地方,結果xxx和xxx(兩個高年級學生名字)同學還沉浸在剛才的興奮之中,根本沒聽老師提出的要求,在練習時跑到終點直接轉身從籃球場中間返回,就和迎面跑過來的同學撞在了一起,雙方都手捂著臉,躺在地上痛苦地叫著……”
聽完這個故事后,研究者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在課堂上不仔細聽講,不按照老師的要求練習還會發生什么意外?最后,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和補充,讓學生把課堂常規銘記在心。這樣通過故事的形式上了一節較成功的課堂常規教育課,加深了學生對遵守課堂紀律和體育安全練習重要性的認識,這遠比枯燥乏味的說教有效。
一年級新生剛入學,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出現一些錯誤,但這些過錯并不是學生有意的行為,通常是在教師雖已經指出他已犯了錯,可學生仍不知自己錯在哪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在備課之中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一些違規行為,盡量避免學生出錯的機會。在教學中發現一年級新生出現問題最多的就是由于活動范圍過大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問題,因此在一年級教學中活動場地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新穎的場地設計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激活學生創新的激情,在教學的各環節之中,根據教學的內容、器材的使用、組織的形式、學生的分組等情況,設計不同形式的活動場地,規劃學生的活動范圍,并在活動之前對學生提出具體的活動要求,使活動形式既有利于教師的組織教學,又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互相觀察,學生的活動能夠完全在教師的調控之下進行,使教學安全有序,活而不亂,更大程度地提高學習效果。
音樂作為體育教學的一種輔助性手段,已經被廣泛運用在體育教學中。其優美的韻律、鮮明的節奏和藝術的美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體育課堂的活力,有效地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益。如低年級走跑交替教學,就可以選用學生熟悉的歌曲《郊游》模擬去郊游組織學生走跑結合進行練習,接著再播放一些有關動物的歌曲如《兩只老虎》、《丑小鴨》、《數鴨子》、《小燕子》、《 小兔子乖乖》等歌曲,學生聽著音樂,展開想象,從歡快的旋律中想象模仿動物們快樂的走跑運動。學生在這種音樂創設的情境中練習,隨樂而動,入境入情,情趣盎然。學生隨曲而動,在身臨其境的感受中縱情歌唱運動表演,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很好地提高了他們的運動興趣,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
總之,小學一年級體育課堂常規的培養,是整個小學階段體育課堂常規培養的起點,也是關鍵,更是未來開展好體育教學工作的一個基礎保證,只有抓好他們良好課堂常規行為習慣的培養才能開展好體育教學工作,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我們在備好課的同時,平時還要多加強體育課堂常規的訓練,從每一節課做起,一點一點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