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新民中心校,廣西 桂林 541004)
課堂紀律是教師在教學中為了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而采取的一些規范學生行為的措施。那么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實施這些措施呢?怎樣才能保持一個高效的課堂呢?本文主要從課堂紀律著手,提高小學生的課堂效率和學習質量。
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在課堂上往往不能控制自己,往往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同學發生爭吵,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常常會遇到小學生在課堂上發生這樣的事情:同桌拿了我的某個東西不還給我,他超過我們劃的分界線了,甚至說不清他們還會動手打架,這些不僅會使同學之間的感情變壞,還會對課堂紀律造成很大的影響。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性指的就是學生的個性,性格。一個人的性格往往很難改變,小學生的自控力和忍耐力都很差,所以他們往往在課堂上做一些稀奇古怪的動作來引起老師和其他學生的注意。比如老師在黑板上寫字的時候發出一些奇怪的聲音,拿小紙團扔向其他的同學,同桌正在專心寫字的時候碰一下同桌讓他寫錯字等等。教師有時候為了保證這節課的內容能順利講完,對個別學生采取不理睬的態度,殊不知,這樣反而助長了某些學生影響課堂紀律的行為。
小學生上課時往往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上課容易犯困,眼神茫然,跟其他學生說話等,這時教師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對學生進行斥責告誡,將原因全部歸結于學生,忽視了自身的原因。其實學生上課走神打鬧等不全是學生的原因,教師在講解一個問題的時候,無法給每一個學生提供一種解決方法,導致部分學生不感興趣。此外,可能是上課所講的內容枯燥無味,無法調動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這些都會成為影響課堂紀律的因素。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特立獨行的一面,每一個問題的背后肯定存在一定的原因,作為教師,我們要撥開雨霧看本質,發現問題背后的原因。首先教師要全面了解熟識班里的每一個學生,走進他們的內心,跟他們交流做朋友,這樣才能發現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想什么,了解了小學生的個性特點后,就能有針對性的“下藥”,減少學生問題的發生。此外,教師要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其本身的心理特點,往往希望得到更多一點的關注,如果教師不能夠做到公平公正,對一些學生采取不管理的方法,學生就會形成一定的心理落差,往往就會采取上課打鬧,不聽講的方式來吸引老師的注意,如果教師可以做到一視同仁,學生的這種行為就會大大減少。最后,教師要善于與學生家長溝通,了解學生的家庭因素,通過家校聯手更深入的研究學生,從而幫助學生規范課堂秩序,維持課堂紀律。
良好的課堂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的指導和教育,養成良好的課堂習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對學生今后的學習也是大有益處。第一,培養學生上課認真聽講的好習慣,雖然我們要打破上課教師滿堂灌的教學,但是教師在課堂講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內容還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一堂課大約是45分鐘,教師可以講20分鐘,這20分鐘使學生處于注意力集中的情況,接下來的20分鐘可以讓學生自由討論,活躍學生的思維,老師也可以在這20分鐘內讓學生表演一個小節目,讓學生得到放松,在下一節課的聽講中才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第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回答問題的習慣。相信老師們都有這樣的感覺,學生上課聽著聽著就走神了,這時如果讓學生跟著老師一起說或者老師每次講完一個內容就開始提問學生,這個問題就會變的好很多。小學生在平時的課堂中,遇到問題或有疑惑時,往往不敢舉手向老師提問,老師提問問題時,因為害怕答錯而選擇不回答,這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聽課效率。所以教師在上課時善于觀察學生臉上的微表情,發現他們有疑惑的地方要積極的進行詢問,使他們敢于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逐步培養他們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的好習慣。
學生紀律差,上課不認真聽講,有時候是因為上課所講的內容比較枯燥。所以教師要注意所講的內容學生要可以接受,上課時一定要提前備課,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做好教學的相關工作,保持上課的的激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盡量做到上課不拖堂,保證課堂的效率,使學生有課下放松的時間。在課堂內容中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總之,小學生的課堂紀律變好了,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高,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針對性的采取相應的措施,使小學可養更加高效,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