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古州中心校,貴州 黔東南 557200)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的確,如果說寫作是輸出,那么觀察就是輸入。對于小學生而言,要想寫出文章,頭腦里面就一定要有東西,并且是真情實感的東西。如果文章缺乏真情實感,那么所寫的文章也就會變得千篇一律,毫無新意可言。因此,要想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就一定要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使學生有東西可寫,有感情的去寫,最終寫出優秀的文章來。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認識生活的主要途徑,葉圣陶在《文章例話》序中也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的晝夜不息。”由此可見,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如果作文離開了生活,就猶如沒有源泉的溪流,終會枯竭。很多小學生之所以沒什么東西可寫,就是因為缺少對生活的觀察。其實,我們身邊的生活是精彩紛呈的,只要學生留心觀察,就會發現,隨處可見寫作所需的素材。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細心觀察身邊事物的良好習慣,帶領他們去觀察社會、觀察自然、觀察人生。
寫作,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人類內心情感的釋放。作文要想寫的飽滿,就一定要包含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是,現在的小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作文缺乏真摯的情感,所寫作文的詞句表達蒼白無力。與此同時,很多的小學語文教師,在給學生布置作文作業的時候,總是會有條條框框的限制,導致學生的寫作變成了被動式的寫作。很多學生為了完成作文而去模仿一些教師展示的范例,久而久之,學生逐漸成為了寫作的奴隸,所寫的作文也就更難表露真情。因此,教師應該嘗試減少學生所寫作文的一些限制,使學生能夠自如的在作文中表達自己的情感。當然,前提是學生首先內心之中就要充滿情感。而觀察作為認識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對于小學生情感的積累大有裨益。
例如,課本中《北京的春節》這一篇文章,作者寫到了很多關于北京春節的種種描述,正是源自老舍先生對他所生活的北京的細致觀察。老舍先生面對每天他所生活的北京,在春節的時候,看見這萬家燈火、熱鬧非凡的景象,看到這北京春節的種種習俗,喜悅之情又怎能不油然而生,因此,便有了這篇對北京的春節飽含喜愛與贊美的文章。所以,要想激發起小學生寫作的欲望,要想使小學生的作文不再是夸夸其談,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多觀察,觀察人、觀察事、觀察物、觀察風景……當學生通過觀察所積累的情感越來越多,作文也便能由心而發。
德國的哲學家叔本華說過:“唯有發自心靈深處的作品才能獲得桂冠。”由此可見,文章只有是出自作者的真情實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成為一篇優秀的文章。而寫作作為一種書寫方式,是我們在觀察世界之后,讓情感在內心之中進行發酵,最終以文字的形式對世界做出的一種反饋。這種反饋是心靈與外界的遇合,是用心靈對外界諦聽、對外界的感悟,更是內心情感的釋放。同時,寫作一直強調“言之有物”,這個“物”也不是單純的人物、事物,而是觀察世界之后,經過心靈的過濾和思考,形成一篇有思考、有感情的文章。所以,一個完整的寫作過程,是從觀察開始,經過內心的思考和情感的積累,最終以詞句的形式出現出來。簡單來說就是有所觀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最終將其充分的表達出來。
但寫作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要寫出一篇有血有肉、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更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多引導學生去寫一些隨筆,讓學生能夠把每天的所看、所思和所想表達出來。久而久之,當學生知道如何運用這種情感之后,所寫的作文也就不再是千篇一律、泛泛而談。例如《生命生命》這一篇課文,就是作者在挑燈寫稿的時候,抓住了一只騷擾他的飛蛾,但是在準備殺死它的時候,被它強烈的求生欲所震撼,進而有感而發,寫了這篇文章。文章最后那句“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能讓它白白流失,是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不正是作者內心真實情感的釋放嗎。
魯迅先生說過:“如要創作,第一需觀察。”的確,觀察是寫作的第一步,只有善于觀察,才能源源不斷的獲得寫作的素材,獲得寫作的靈感,獲得寫作所需的真情實感,進而寫出一篇優秀的文章。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應該多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在觀察中積累,在觀察中感受,在觀察中思考,在觀察中完成一次寫作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