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狀元第三小學 浙江 溫州325011
作業改革是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對于語文作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生活、閱讀實際,打破課內與課外界限,學校與家庭、社會的界限以及學科界限,設計不同的開放型作業,讓作業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的一座橋梁,力爭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語文作業中得到進步,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語文課是以學生言語活動為中心的實踐性課程,語文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語文作業設計中理應凸現學生的語文實踐,加強語文的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生活經驗、想象世界的聯系。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注重實踐性的小學語文作業形式:
教師可以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自然、家庭、校園、社會的方方面面,生活是學生學習語文大舞臺,滿足生活需要的作業設計才能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如學習課文《柳樹醒了》我就讓學生走出教室去校園里、公園里、大自然中尋找春天,畫春天。
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喜歡對文學作品的誦讀講述,教師可以設計讓學生與父母、同伴進行詩文誦讀、故事講述類的實踐作業。
教師在作業設計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課內學習向課外延伸。如在學習《自選商場》之前,布置一項預習作業:請學生到自選超市去看一看,買一些生活學習用品等,把商標收集起來做成一張識字卡片,認識上面的漢字,還要評選出“識字大王”。這樣的練習設計是以操作類為主的實踐性作業,不僅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識字量,培養了口語交際能力。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收集、剪貼與課文有關的圖片和資料,充實學生的知識量。如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我就布置搜集其他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模仿課文創編寫《植物媽媽有辦法》,或創編主題為“植物媽媽有辦法”的手抄剪貼報。這樣的作業,就連一些學習成績不太突出的學生也會樂意去做,既能擴大學生的信息容量,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滿足學生獲得成功感的愿望。
學生各自的天資、條件、智力類型和生活環境的差異,分別具有不同的發展潛力和成長特點。如果讓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受不了”的現象。為了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把作業分成若干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有選擇地去做,可以使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較好地完成作業,培養語文能力。如學了《海底世界》一課,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1.抄寫課后詞語,讀讀每個詞語所在的句子。
2.讀課文,說說下面各組內容有什么不同。
①蜜蜂、小鳥、小狗;②海參、凌子魚、烏賊和章魚、有些貝類;③最小的海藻、最大的海藻。
3.摘錄文中你認為最能表現“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句子。
4.創作或仿畫一幅“海底景物圖”。
5.未來人類不僅可以到海底旅游,而且可能到海底居住。請你當一回“小靈通”,寫段話把海底的情況介紹一下。
(以上作業,學生可自選1—3題做。)
這一不同梯度的作業設計,讓學生自選、自定,能體現學生的自主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大多學生經過努力,達到教學要求,獲得成功,使全體學生都能體驗作業活動成功的喜悅。
無論作業設計有多么新,方法有多么先進,只有通過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和合作精神等做出過程性的評價,才能使學生在作業的過程中得到激勵。
尊重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尊重他們的學習成果。學生完成一項作業后,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因此,評價時,我們改變過去那種“區分性評價”為“激勵性評價”,盡量捕捉學生作業中的亮點。如有的學生字寫得好,即可得五角星一顆;有的學生理解與眾不同,富有創新,即可得笑臉一個;有的學生作業質量高,令人賞心悅目,即可得“大拇指”一個,并獲得“作業能手”的稱號。這樣的評價,不僅尊重學生,還能保護自尊心,引發自豪感。尤其是合作完成的作業,一定要激發所有合作學生的積極性,不要厚此失彼。
作業布置我們要改變過去單一的評價形式為多向評價,讓學生也參與到作業的評價中去。對學生作業的評價形式采取個人評、小組評、教師評相結合的形式。個人評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自我肯定;小組評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對作業者進行贊賞,并提出建議和希望;教師評不僅客觀辯證,也進一步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并有利于強化和鞏固。這樣把評價權交給學生,真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主體意識。
總之,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要以新課程精神為指導,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作業上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體現作業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重視情感、態度、價值的正確導向,進而優化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做作業”,還學生一個豐富多彩的作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