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成章小學,江蘇 常州213100)
作為一名小學音樂老師,尋找教學中的美好感受,同時,我也在努力讓我的學生們能夠感受到這種藝術魅力,從而提升他們的綜合審美能力,達到美育教學的目標。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動、活潑、好奇心強,但是同時他們的注意力不夠集中,缺乏自控力,能夠吸引他們去積極主動地探索和研究的東西必須要有趣味性。因此,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應當結合小學生的特點,開展趣味性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效率,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喜歡音樂、愛好音樂。
當我每次播放膾炙人口的兒歌《丟手絹》時,學生們會一邊哼唱一邊想象到他們自己游戲時的樣子,他們在這種兒歌中體驗到趣味和快樂,但是這還不夠,為了讓他們更加深刻體會到這首歌曲的意境,我又專門找了有關丟手絹的圖片和視頻,在歌曲后進行解讀,帶他們一起感受游戲中的快樂,丟手絹的人,看到有人被丟手絹了而不能說出來的著急心情,一幅饒有趣味的畫面出現在大家眼前,大家的想象力隨之插上了翅膀,他們在歡快的音樂中討論這個游戲給大家帶來的感受,在學習中就有了更多對歌曲的理解,主動帶入自己的情緒,使得音樂的學習更富有成效。所有的藝術都源于生活,音樂也不例外。例如,在教學《劃船歌》時,給小孩子們安排了一個小任務,讓小學生們在公園里游玩時,多去觀察小船劃動時水波蕩漾,綠樹環饒的場景,再將這一種清新歡快的感受帶入到學習中,很快就能拉近了歌曲和學生們的距離,讓他們無形中產生對歌曲的情感,提高音樂技能。
教育學家福貝爾以前說過:“兒童是通過游戲來認識世界的。”游戲是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是喜歡的活動,特別是一些身心發展尚不成熟、年齡小的小學生,從心理特點來說就是愛好玩,他們無時無刻的不是被有趣的游戲吸引著。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這一特點,將音樂游戲和教學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在玩的過程中來學習,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來學習音樂,體會到音樂的樂趣,培養學生喜歡音樂、愛好音樂的興趣,促進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
傳統的音樂教學大多數是師唱一句生模仿一句,但是孩子與老師聲帶發育不同,特別是男教師,學生更加不容易進行模仿,這種方式很單一,枯燥乏味,而且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近年來,我們國家重視藝術教育,素質教育的不斷改革,需要指引學生參加到唱、奏、聽、等綜合藝術表演和音樂創新和改編的各種音樂活動中。所以,在小學音樂的教學中教師需要轉變過去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重視培養學生音樂的實踐能力,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感受音樂的美,體驗美的聲音,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能夠讓學生體驗到音樂的樂趣,還能夠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創造能力。例如,在蘇教版小學音樂三年級《牧童之歌》這一表演活動的教學中,在學生學會唱后,加入簡單的旋律,模擬馬蹄聲,設計簡單的聲勢動作,和著歌曲的旋律,在二聲部的氛圍中,載歌載舞。設計放牧的情景:漸強的馬蹄聲——念歌詞+打舌頭——A原速度唱+律動+打舌頭+打擊樂——B放慢速度唱+師唱新的二聲部——A原速度唱+律動+打舌頭+打擊樂——減弱的馬蹄聲。這樣生生互動,師生合作,趣味性的活動不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還培養了他們的合作能力。
近年來,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在小學教學中各種高科技也是越來越多的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這些高科技設備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性的綜合的教學環境,這樣的課堂能夠很好的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使學生更加主動的參與到音樂課堂的中,從而提高了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例如,在蘇教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上冊《櫻花瑤》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播放課件中展示大片的白色的、大紅的、當風吹過,花瓣像雪花一樣旋轉飄落,親朋好友齊聚觀賞櫻花,背景播放《櫻花》,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到那種意境之中,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加深入地對音樂進行學習和理解。
總而言之,音樂學習本來就是快樂的過程,想要學生能夠享受到這一過程,就需要改變枯燥無味的學習方式,進行更多教學方式的創新,我們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需要注重趣味性的教學策略,進行適度的游戲教學,科學合理地使用多媒體,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營造音樂教學情境,讓他們從小就能感受到音樂的美妙,激發他們對音樂的熱愛之情,同時收獲到大量的音樂知識,讓他們在愉快的有趣味性的課堂上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