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燕
(江蘇省南通市通師二附幼兒園,江蘇南通 226000)
《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強調通過幼兒自身積極的體驗促進情感的發展[1]。這一理念不僅符合幼兒的心理發展規律,也說明在幼兒園教育中必須注重幼兒情感體驗,促進其情感的健康發展。健康的情感包括自信感、信賴感、合群感、惜物感等。如何促進幼兒情感的健康發展?實踐證明:教師的寬容之愛能促進幼兒的情感獲得健康發展。
培養幼兒的自信感就是使他們體驗到自己對別人、對集體是重要的;知道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并相信自己只要去做一件事就一定能成功;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之后,心里感到快樂和自豪。
案例:歌唱活動中有幾個幼兒注意力不集中,沒有唱歌,他們坐在椅子上動來動去、玩紙巾。看得出他們幾個對本次唱歌活動不感興趣。筆者走過去撫摸他們的臉,對大家說:“剛才被我摸到臉的孩子是我最喜歡的,我要聽他們演唱剛才學的這首歌,比比誰唱得最好聽”幾個小孩先是一愣,但立刻精神抖擻地唱了起來,雖然歌詞不熟練,但個個都十分認真。接著筆者請了一位會唱歌的小姑娘幫助他們唱準歌詞,后來他們一直努力地唱。教師的表揚、同伴的掌聲讓他們樂開了花。
感悟:教師是愛的使者!法國文學大師雨果也說:“人生是花,而愛是花的蜜。”教師的愛能使幼兒感悟真、善、美,使他們揚起自信的風帆。
寬容是一種理智的愛,是建立在對孩子充分信任基礎上的愛。寬容之愛是自信的基礎,寬容之愛是一種促進幼兒成長的力量。寬容之愛的魅力就是教師每天要把微笑帶進幼兒的活動,讓活動灑滿人性的陽光。教師應每天把愛和自信投射給孩子,讓孩子日日在愛的環境中形成自信;教師應每天把激勵和賞識存入孩子的心田,讓孩子時時體驗學習和生活的快樂。自信的力量就是對寬容之愛的最大回報。
培養信賴感即讓幼兒喜歡并親近父母和教師,樂于接受給予他們的愛撫;喜歡與小伙伴們交流,樂于將自己的事情告訴他們;有了不會做的事,主動請親近的人幫助,并為此感到快樂。
案例:筱筱剛從其他幼兒園轉入我班,入園第一天由媽媽牽著手走進活動室,當和媽媽道“再見”時開始哭泣。筆者牽住他的小手,并帶他看外面的小朋友做早操,筱筱漸漸停止哭聲。但開始集體活動時,他又開始哭。帶他離開集體活動來到寢室,他還是不停地哭,筆者蹲下來對他說:“老師知道你想媽媽,我也很想帶你找媽媽,可是外面那么多的小朋友怎么辦?所以,你現在有兩種選擇:一是一個人在這里哭,二是停止哭跟教師去玩游戲。”教師轉身離開時,筱筱拉住教師的手停止了哭泣。后來的音樂活動,筱筱又哭了,可能陌生的歌曲讓他感到不安,而且他坐在離教師較遠的地方。我走過去拉住他的手,將他安排在離我最近的小椅子上坐下,筱筱很快安靜下來。離園時,筆者悄悄地告訴他:“教師很喜歡你,明天高高興興地來,教師還和你做朋友。”他高興地點點頭。
感悟:幼兒年齡小,認知有限,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來到陌生的幼兒園,會產生恐懼、哭鬧等情緒。在實際工作中,對于那些哭鬧的幼兒,筆者總會面帶微笑去擁抱他們,主動和他們交談,談論他們喜歡的動畫片、玩具,談論他們愛看的繪本等,讓幼兒們對教師感到親切、愉悅。漸漸地,筆者發現用我的寬容、我的愛可以使他們對我產生信賴,逐漸、主動地融入新的集體、新的環境中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于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言行舉止應成為幼兒學習的良好榜樣。”幼兒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素質,才能對幼兒施加良好的影響。教師的寬容之愛能建立起師生間更加真摯的情感,也必定會產生神奇、巨大的教育效果,使幼兒更愿意接近、信任教師。
培養幼兒的合群感,就是使他們感到與小伙伴一起玩游戲是件高興的事;在活動和游戲中樂于遵守規則,并能寬容別人的無意過失,從中體驗到相互合作、諒解的愉快。
案例:吃餐點時,婧婧傷心地哭了,胖乎乎的小手背上印著兩排清晰的小牙印。“是雷雷咬我的。”又是缺乏同伴交往經驗的雷雷的杰作,昨天才打了同伴,今天又……“雷雷為什么咬你?”我問。“他要和我換位置,我不換他就咬我手。”我把雷雷叫到跟前,雷雷知道錯了,低著頭走來。我提醒自己不能生氣,對他說:“婧婧的手可疼了,你應該怎么做?”“對不起,婧婧,我以后再也不咬你了。”善良的婧婧很快原諒了雷雷。“如果你剛才不咬婧婧,可以怎么做?”雷雷搖頭。我找來幾個善于和同伴友好交往的幼兒一起想辦法,雷雷聽了說:“教師,我知道了,以后不咬婧婧了,有什么事情我可以找同學和教師幫忙。”我給雷雷豎起了大拇指,并在全班幼兒們面前表揚他。我也每天期待著雷雷能友好地和同伴們交往、游戲。
感悟:寬容之愛是做好教育工作的一種智慧。寬容之愛就是當你看到孩子發脾氣時能坦然對待,啟發誘導他們產生積極情感。林肯曾說:“人人都喜歡受人稱贊。”在幼兒園教育中,這種稱贊和肯定實際上是要求教師善于發現幼兒的進步,他的每一次進步都是成功,都值得肯定。這也是筆者不忘給予孩子進步行為微笑和夸獎的原因。
培養幼兒的惜物感,即讓他們從小養成保護周圍環境和動物、植物的習慣,對被損壞的東西感到可惜,并對自己損壞物品的行為感到內疚,懂得愛惜勞動成果。
案例:班里的自然角展示著一個蝴蝶標本,幼兒們很喜歡,有空就圍過去看。一天游戲時,有幼兒喊:“教師,玥玥把蝴蝶弄壞了。”我一看,果真蝴蝶的一只腳斷了。此時的玥玥正不知所措地看著我。“讓玥玥賠。”“對,弄壞東西要賠。”這是我在班級里制定的一條班規,是為了鼓勵幼兒保護班級的各種材料而定的,同時規定工藝品不允許摸。“蝴蝶已經壞了,怎樣幫助玥玥走出尷尬,讓大家原諒她呢?”我望著大部分幼兒激動的正義感和玥玥無措的表情,決定首先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原來星宇想把蝴蝶標本拿下來看但夠不到,玥玥幫忙但拿下來時不小心碰了一下,蝴蝶的一只腳就斷了。原來玥玥的過錯是源于她的助人之心,我讓小朋友們原諒玥玥。
感悟:“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寬容之愛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是海量包容,是無私真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幼兒人雖小,但是教師和同伴的寬容之愛同樣能讓他們產生羞愧感,寬容之愛能喚醒他們心靈深處的善良本性。以寬容之愛對待犯錯幼兒,更使他們感受到關愛與撫慰,起到的效果遠甚于懲罰。
幼兒教師的寬容之愛能給予幼兒一份充滿理智的愛,是對幼兒成長的一種信任和期待,是對幼兒心靈、情感世界的悉心呵護和細致解讀。筆者堅信:只要我們不斷地強化幼兒健康、積極情感的發展,就一定能使他們成長為一個健康、快樂、開朗、自信的人。